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可刚:现实的文化情境与水墨的精神表现

(2011-09-06 10:15:14)
标签:

80后青春诗会

80后诗歌

长春商报

刊物

杂谈

分类: 美术评论

                     王可刚:现实的文化情境与水墨的精神表现

                             撰文、摄影/董喜阳

 发表于:《长春商报·精品消费指南》2011年第36期/总第2586期

         国内统一刊号/CN22-0034  2011年9月8日出版

王可刚:现实的文化情境与水墨的精神表现

 

一个人不管处于任何环境,都希望保持心灵深处的某种信仰与精神关注,因为有时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一些最初的生存动机与形式表现。放弃生命追求的人,到最后就犹如一块木棉一样,只有开花的心情,终将失去结果飞翔的能力。

在大家质疑国画前途的时候,王可刚不是在保留水墨国画的领地,而是保留了国画的魅力,探索水墨绘画表现的可能.

我不愿意把王可刚的创作实践归结于任何派别,比如说新绘画、新现实主义、现实表现主义,以及直接现实主义。他的绘画作品是自我内在修为的完美再现,是捕捉于现实生活的灵魂之光,更是情感深处的精神诉求。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教授,王可刚身上却具有某种朴素的气场,没有任何的腔调,因此他的作品就有了一种内在的牢靠。

王可刚画作中有着一种自发而自觉的精神内蕴和美学取向,关注现实的生存空间与精神状态,笔墨语言的表现上有个性、时代性,当然就有深度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这也是他踏实做人,虚心做事,关注传统文化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就像叶圣陶在文章《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里说到的:“要是我的作品里没有我自己,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他的绘画作品源于他深刻的生活经验,持久不懈的毅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一丝不苟的从艺态度。

王可刚从事绘画30余年,我从他2001年的一段随笔中洞悉了他的创作动机:“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事物的意义,原因是我们的内心不能承受不确定的东西。于是‘我愿意’就成了我绘画的动机。兴趣变成了爱好,爱好变成了专业,专业变成了职业。职业都需要精神的在场和投入,态度决定一切……语言是思想的表白,不断的表现是我体验生存的方式…”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是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作。”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的积累中不断的推陈出新。艺术的力量源自于它所表现的现实和情感的深度。动人的作品,在具体细节上也应该是生活的闪光。

都市生存中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生活节奏快速使精神需要喘息,以至于在现代的繁华和喧嚣中自我失却。王可刚的国画作品却以追忆、寻觅或梦想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关注,以一个独自的观察角度品尝着生活的真实与生存无奈,呈现着都市人对自然的依恋情感及对已逝去生存记忆的的守望,他希冀透过画笔的飘忽、朦胧、空灵、魔幻、通透来切入当下,并涵盖现实和心理两个层面的空间,坚守着他自己的精神关注与创作立场。

面对都市生活的烦躁和焦虑,虽面临喧嚣和繁华,却以差异化的表达,个性鲜明的面貌与姿态,以视觉化的语言方式演绎着他独立人格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诉求。王可刚从集体主义的症候中摆脱,转而寻求个人自我生存经验的表达,并试图在艺术与人生、生活与梦幻、理想与现实的诸般缠绕和困惑中为人们提供一份清晰的视觉答案,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默契和从容,即以他的国画作品留存生活的片段。他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彰显出都市人的生活情态、生活心态和生活场景。而都市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在他那里相互生发,也使他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

 

王可刚艺术简历:

 

王可刚,1970年出生于甘肃省正宁,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2010年,中央组织部第五批援藏干部,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中国同泽书画院书画家、吉林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长春市政协书画院理事;作品受邀参加中国兴城亚太国际广告展、第六届中韩书画交流展、吉林省首届中国画大展、东北艺术家书上联展、关东画派中国画人物画大展、第十一届全美术作品展、第二届中国壁画大展、长城万里行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巡回展、第五届秦皇岛之夏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曾发表于《中国美术》、《美术界》、《艺术家》、《亚洲艺术》、当代画坛》、《中国当代艺术》等多种刊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