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感系列之:王小波和李银河
(2011-05-13 15:12:07)
标签:
80后青春诗会80后诗歌长春商报刊物杂谈 |
分类: 长春商报 |
夜风袭来,潮湿的空气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喧嚣沸腾,不时从身边飞溅而过,一些潮湿的泡沫濡湿脸颊,也落入眼睛,便有人管它叫做眼泪。
老天赐予了水做的女人流泪的资格,一个梨花带雨的哭泣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但王小波走后,李银河并没有选择哭泣,因为浑浊的泪水是不配祭奠死人的。在一个“美女”很多,“作家”很少的年代,我们回忆王小波。回忆基本上是成为这样一种想念,每一次死亡,都会带走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现在再读王小波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这是李银河回忆挚爱王小波时说过的一句话。
多年前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十六岁少年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涂鸦,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这个人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一起赶邻居的鸡玩,不小心把鸡给撞死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没事似的回家去了,他怕回家受惩罚,从海淀区人民大学走到西单教育部宿舍,找姐姐。一个七岁的孩子,从晚上七点钟饿着肚子走到十点,走了三个小时。又饿又累的样子叫人哭笑不得。本来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回家的王小波不会撒谎,不会推卸责任,就自找了苦吃。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而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描写的就是他在云南插队时候的情形。
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其实,早在李银河在《光明日报》之前,她们便在文字里相识了。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李银河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王小波的。第一次见面,王小波在聊天中竟然出乎李银河的意料单刀直入。他就问她说:你有朋友没有?李银河当时没朋友,她就说她没有,然后王小波说你看我怎么样?年少的李银河并没有直接拒绝他,只是简单了说句她得想想。可后来就是在王小波的才情和连绵不断的鸿雁传书之下,李银河最终妥协了。一个当时街道厂的工人,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光明日报》社工作的编辑,就是在这样的方式下坠入了爱河。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一样的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对爱的渴望与无助。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我愿意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 你能永远满足我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王小波是一个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买过花儿送给李银河,惟一的一次是他给李银河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是生日礼物。当时花了5块钱。但二人之间最快乐和最享受的,就是散步聊天,一切都可说,王小波称之为“作倾心之谈”。
王小波的性情并不像他的外表,他善良、宽容,很会爱人。偶尔生气,但不发脾气,顶多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像极了他的小说《沉默的大多数》,可以说,他的短暂的一生中绝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他是一个很会爱的人,他是样子让人想起来就特别好笑,很淘气。朋友和邻居都知道他和李银河感情十分好,从不吵架。但他们虽然好,却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没有太多的波折。其实王小波这个人并不像他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生活中其实是比较老实的,他们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
后来,李银河去了美国。1984年,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她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后来李银河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988年,三十六岁的王小波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回国以后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间,在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照旧可以面对面做“倾心之谈”。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几乎一天一盒。
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王小波曾说他们家兄弟姐妹中生男生女都有,她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还戏称要成立一个“断子绝孙俱乐部”。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抱竟成永别。
1997年4月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在英国,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电子邮件,说最近特别显老,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李银河当时说她也特别显老,没当一回事。王小波生前最后一封电子邮件是发给在美国的刘晓阳的,内容是告诉他自己要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第二天,王小波便去世了。王小波去世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因为叫的声音太大,邻居有点害怕,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李银河在北京为王小波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她都不满意,觉得不符合王小波的个性。后来一个朋友介绍了佛山灵园,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李银河直接选了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底下凿了一个洞,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
王小波终究还是走了,像一阵风吹过原野,像不听话的思念,自己偷跑出来。虽然他的身材高大,可我觉得,站在人群里,他普通得会和你我一样。与其说王小波是一个殉道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彻底的布道家,若干年后,他的作品逐渐占据了读者的视线。王小波在不同的时代承载了不同的意义,就像阅读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一样》,或许会让人品到纯情复归后的爱情滋味,单纯、透彻又不失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