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e董喜阳
Me董喜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485
  • 关注人气:19,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诗典〉总序 :等待爆破的信号

(2009-07-14 15:21:07)
标签:

80后诗典

总序

诗歌

张波

吉林师范大学

董喜阳

诗人

杂谈

分类: 文学评论
         80后诗典〉总序 等待爆破的信号
                                 文/镜哥哥
    让我寻找出一个词语去概括80后的诗人,我会用“爆破”这个词。整个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蓬勃发展,给我们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这是我们的幸运,尤其难得可贵的是,我们书中聚集的这些80后,他们更是在一个激流涌荡的社会体制下,享受到无边的阳光普照的温暖。但是,这些80后又是不会知足的,他们对生活基因的理解,对诗歌内涵的充实,对命运所发出的呼唤,俨然成了现代诗歌的一阵风,让我感受到扑面的清爽。他们的面前,是一条充满激情而又焦灼不安的诗歌之路。他们不需要选择,他们在挺拔的姿势里,展示自我的魅力,展示属于80后部落的群体价值。他们彰显颓废,而又永远不气馁。他们一直在行进中,他们的眼睛里没有泪水,他们的手里并不是空空如也。他们的心里装着天空的辽阔,装着大地的收获,还装着一代人对未来的承诺和信心。他们,等待着爆破的信号。
    集结这本《80后诗典》是偶然的一个念头,没有任何征兆,就是情绪的突发。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居然呼啦啦跟上来如此多的脚步,我的振奋是难以言表的,我的感动除了泪水,还有握紧的拳头。我发誓,我要为80后做好这件事情。第一个结集出版80后诗歌版本的信息发在我的博客上,立即得到我最亲密的兄弟董喜阳的呼应,他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站在我的身边。喜阳是东北的,在我看来,那是个洒满人性之光的地方,他的身上,还有他的作品里,对诗歌和生活的入骨的痛感让我感同身受。张波是半道进入我们的编辑队伍的,他来自遥远的天涯海角。后来,我在玩笑里和我们的团队成员这样说,我说,我坐中,董喜阳在最北最寒冷的地方,张波在最南最炎热的地方,我们三个完美的搭档组合显示了诗歌是不分地域不分彼此的,是那颗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诗歌的心灵把我们牵扯在了一处。所以,我们是需要感谢诗歌的,是诗歌给我们兄弟结缘的机会。后来逐步加入80后诗典方阵的黄忱忱,七月,衣楼,等等,他们的名字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个音符,在我的耳边缭绕。就这一点说,80后诗人必将会成为我今后诗歌创作的动力,我在这里感谢整个80后的诗人,感谢他们一贯的信任和力挺。
    整理《80后诗典》这个工程性的集子是艰辛的。考虑书的整体质量,80后诗人自身的影响度,如何比较全面地展示包括被视为异端写作在内的诗歌流派,净化粗糙的诗歌环境,结合编委会既定的诗歌主张,我们几易其稿,才形成了定稿。其中两个问题需要阐释,一个是我们的宗旨,许多朋友都在关心着,我们诗典里的作者也咨询我,到底我们这本书做出来是什么样子的,要达到什么效果。我的简单答复是:塑造80后诗歌的风气,突显80后诗人的风貌。或者用“塑造”有点牵强,但的确我们在选稿的时候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对于80后的诗人,基本上他们的写作脉络是不够清晰的,所以如何突显其整体的风貌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我们力避稿件的单一,把各种写作风格的精华作品尽量集结出来,作为一个标本,冀望可以成为后来者的一个借鉴。另外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一经面世,遭遇不同的褒贬是肯定的,我个人会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哪一个编者的问题,说不考虑是不真实的,我也曾为这个问题夜不能寐,在编辑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收到的信息,接到的电话,看到论坛上面各样口吻的跟帖,以及有些貌似预言家的理论批判,我的心里时不时就激起波澜,就会问自己这样的辛苦到底值不值。稿子整理完毕,交付出版社,我似乎感冒出一身热汗,才轻松起来,我现在的回答是:功过自有评说,在我自己的眼里,只要我做了,我就不后悔,我为自己鼓掌。
    我此刻的感受是复杂的,因为我们的80后诗人多数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是比较拮据的,能在精神上获得他们阳光天使般的支撑是对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激励。我感谢他们和他们作品里无处不在的温暖,感谢杯中冲浪老师为我们诗典写序,感谢陈伟先生从头到底的协助。感谢诗歌,膜拜诗歌,《80后诗典》是所有80后诗人的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