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雅~最美愛心媽媽的情懷

标签:
吳紅雅~最美愛心媽媽情感 |
分类: 名人专访 |
吳紅雅~最美愛心媽媽的情懷
2013-09-16台灣新聞報
|
記者 紀良發安徽 報導
http://ntimg.inetfile.org/ntimg/plurk.png |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148268.jpg |
中國婦基會天力基金前身是中國單親媽媽網和中國單親媽媽服務中心,發起人吳紅雅,是個單親媽媽。她曾經有一個聰明而美麗的女兒,名字叫天力,因而人們一直叫她天力媽媽。2004年因意外失去了唯一的女兒天力,因而走上公益路。多年來她從救助八零後女孩到幫助單親媽媽、留守媽媽和她們的孩子,做了很多公益活動。
立空墳陪伴亡女
上海郊區的長安墓園裏,有一高一低兩塊墓碑相互依偎著,這是一對特殊的母女墓,逝去的女兒叫戴天力,去世的時候年僅21歲;而母親吳紅雅還活著,墓碑下是一座空墳。
“我深感罪孽深重,靈魂備受折磨。金錢、事業皆為身外之物,什麼能比孩子重要?什麼能比親情重要?” 這是一個母親的懺悔。
上海長安墓園。
吳紅雅把手中的鮮花放下來,輕輕地撫摸著墓碑,把臉貼在相嵌著年輕女孩照片的石碑上,親吻著她,喃喃地說:天力,媽媽來看你了!
吳紅雅為女兒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這些年她傾盡所有,以女兒的故事為原型投資拍攝的電影———《失落的母愛》,在全國上映。
吳紅雅說:孩子,媽媽拍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你,也是為了警示全天下的女兒。
皖南大山的女兒
這位被網絡上稱作“史上最感人的媽媽”吳紅雅是《大眾文摘報》主編、中國單親媽媽網和中國婦基會天力基金的創始人。2013年3月開始,她在家鄉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裏山街道白洋村的宅基地上籌建幫扶活動基地,8月份,活動基地正式投入使用。9月12日,記者對吳紅雅進行了采訪。吳紅雅是池州市貴池人。已過天命之年的吳紅雅和那個時代的人們一樣,想讀書時下放到農村插隊當農民,進城招工後當一名建築單位鋼筋工。在那每天繁重單調的勞動之餘,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她堅持刻苦自學,參加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十年間進了42次考場,拿到23科中文單科合格證,獲得大學本科文憑,並被評為安徽省自學成才標兵。爾後,她告別枯燥的鋼筋工生活進學校當上一名教師並成為校長,快到不惑的年齡,她又改行到大眾科技報報社當記者編輯,很快成為業務骨幹,她幾乎年年都被評為先進個人。
“我是皖南大山的女兒,喝長江水長大的。
有一種愛不可等待
幾年前,吳紅雅的女兒天力不幸意外死亡後,她創辦中國單親媽媽服務中心和中國單親媽媽網,建立QQ群,為單親媽媽排憂解難。
所有開支,都是她自己個人出資,花光了在報社任職的收入和所有的積蓄。為了讓這份事業延續下去,她決定成立基金,爭取公開募集社會資金。
根據中國現行政府法規,她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下面,發起成立了天力基金。為此,她變賣了最後也是唯一房產做為天力基金的種子資金。
女兒天力遺留一輛小車,天力媽媽每天開著這輛車為愛而奔波,她在這輛上書寫了一行“有一種愛不能等待”。時時警醒與鞭策自已,幾年的使用小車已陳舊不堪,裏面連空調也沒有,及需維修。為了節約每一個銅版投入基地建役,她堅持著,忍耐著。
吳紅雅對記者深情的說:“女兒已經無可奈何地離開了,我把對她的愛轉化為對天下的母親和女兒的愛,我認為我活得也很值得。”
白洋河大愛綿綿無絕期
“‘天力媽媽’把對女兒的愛升華到愛天下女兒了。‘天力媽媽’就是最美‘愛心媽媽’。”
2012年4月,吳紅雅陪同父母回鄉做清明,聽說這裏的曆史要上朔到殷商時期,是皖南著名千年古鎮。現在,雖然長長的白洋街上石板條子換成了水泥路,但難以聽到老人們底氣十足的呼喚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也看不到後街那寬寬的白洋河上的竹排和漁船……,感恩交織著感慨,她拍攝了七集紀錄片《天力外公外婆故鄉行》,上傳網站後點擊很高,做成光盤送給在京的千餘名池州藉老鄉和關心池州的朋友。
吳紅雅了解到,這些年,村裏勞務輸出量大,出現了不少留守家庭,房子雖然都大多是高高大大寬寬敞敞,卻只有留守媽媽或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居住。建一個基地,讓留下來的人不再孤獨守望——吳紅雅期盼,經過常態化的傳統文化和素質教育工作,讓村裏的留守媽媽和孩子少一些遺憾。組織孩子們在節假日特別日星期天,學習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學習鋼琴、古琴、聲樂、美術、書法等,通過孩子,影響家長,……多少年後,白洋村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白洋基地”是天力基金繼“升金幫扶基地”成立的第4個基地。吳紅雅將最後的財產(鋼琴、電腦、藏書等等)全部捐獻給白洋基地,與親屬簽訂協議並由白洋村委會蓋章公證,基地的一切設施和財產永久用於公益事業。目前基地有可供60人食宿的生活設施(15間宿舍)。基地面臨白洋河,河灘是天然的操場和活動場地,有舉辦篝火晚會的設施和場地。
中國婦基會白洋基地於2013年8月10日正式運營。每個周六,這裏都有專為白洋村的孩子們開放的講堂,還有琴棋書畫、形體課和茶藝。夏令營期間,每天下午是孩子們的琴棋書畫和音樂欣賞課。有板有眼的毛筆字、五顏六色的水彩畫、鋼琴古琴的美妙樂聲,還有霸道的“白洋杯首屆棋王爭霸賽”,孩子們爭先恐後,一決高低。
最難忘的是8.18晚上白洋河畔的篝火晚會。屋簷下,是寬寬的河坡灘,向西是清粼粼的河水綠翠翠的山。當夜幕悄然落下,篝火熊熊燃起,歌如潮歡如海,全村男女老少都融入到這歡樂的海洋中。一些從來沒有上過舞臺的媽媽和孩子們,還有村民代表,大家載歌載舞,有孩子們的經典頌讀匯報,孩子們英文《弟子規》是一大亮點,還有相聲、小品、舞蹈、表演唱,還有精彩的黃梅戲。孩子們用歌聲表達了心中的幸福,唱起了改了歌詞臺灣校園歌曲《外婆的白洋河》,媽媽們齊聲朗誦自己創作的詩歌《有媽的地方就是家》——累了倦了,這裏有一個寧清溫馨的家,家裏有親愛的媽媽,草兒散發著清香,河水婉轉低吟,媽媽的小院呦,又燃起了炊煙。——這是真情的流露,這是愛的感動。都說有媽的地方就是家,在白洋,有單親媽媽的家,有單親媽媽的媽。天力媽媽帶著這樣一份大愛,感動的不僅是白洋,更溫暖了無數單親媽媽的世界。讓她們帶著平常心、上進心走進陽光生活。今後每年將在此舉辦留守兒童夏令營和冬令營,並接待來自各地的單親媽媽,還可做志願者培訓基地。
志願者團隊是一群自發的有著公益情節的愛心人士,本屆夏令營的十多名志願者和義工,有來自廣西欽州,有來自北國冰城哈爾濱,有來自安徽煤城淮北和安慶,也有當地桃坡和的東至大度口、當然,更多的是來自北京首都,她們都擁有著最美的稱呼——志願者,用辛勤的付出,默默詮釋著愛無處不在。
吳亮是河北一所中學的高中英語老師,今年3月份在網上了解到天力基金後,生長在單親家庭的他毅然辦理停薪留職到北京,加入到這個團隊,今年8月初來到了白洋基地,教夏令營孩子英語《弟子規》以及國學入門基礎知識,帶著孩子了解曆史、人文,同時做一些裝修、整理方面的工作。“我這樣做,主要是出於一種社會的信仰,我認為當志願者做義工做公益很有意義,人生能做些自己真正想幹的事就是幸福。雖然許多志願者來了,又陸續回歸到各自的社會角色中了,我目前沒有離開這裏的打算。”他說。
吳紅雅告訴記者:現在面臨的一個難關是缺少志願者,尤其是固定、長期的志願者。目前,正在積極籌辦冬令營活動,急需一批志願者和義工,懇請更多的愛心人士走進基地。
圖一:吳紅雅與志願者向記者介紹餐飲裝備。
圖二:記者與吳紅雅在白洋愛心基地。
圖三:記者與吳紅雅、白洋村委會主任葉潤生在白洋基地。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a148268.jpg |
|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b148268.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