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2013-04-22 10:40:47)
标签:

池州首个民间团体研讨

文化

分类: 新闻

池州首个民间团体研讨七星墩文化

2013年04月22日08时21分  来源: 皖江在线-皖江晚报

 

 本网消息 4月20日,来自北京、上海、合肥等地专家、学者与池州本地专家、学者欢聚在一起,参加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讨会,共同研讨池州七星墩文化,探讨池州先民早期的文明。

  专家学者认为:研讨池州七星墩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应记入池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史册。第一,这是池州历史上首次为某一个特定的遗址专门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第二,这是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遗址研讨会,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第三,这是池州首次较系统研究古文化遗址学术会。

  (纪良发)

 

 

 

    七星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一块瑰宝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中国旅游新闻网     2013-04-22 14:18:34    

旅新网安徽中心讯 (纪良发) 4月20日,正值谷雨,在这个带有强烈的农耕文明符号的日子里,北京、上海、合肥等地专家、学者与安徽池州本地专家、学者欢聚在一起, 参加安徽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讨会,共同研讨池州七星墩文化,探讨池州先民早期的文明。

http://www.cntour2.com/uploadpic/ckeditor/vL2lhdYwcQ39WCBGfQK2.jpg

 

研讨会现场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门前六峰山六峰当笔,

                                       屋后七星墩七星作砚。

                                     笔带春山雨点点成画,

                                      墨聚平天池星星映月。

  七星墩,坐落在雄壮的六峰山下,紧靠美丽的平天湖畔,位于安徽贵池区马衙街道白沙村,系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池州“七星墩”遗址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天上北斗星,地下七星墩”之美誉,在当地有“七井相连”,“七墩上,七墩下,金牛拖金耙”等美丽的传说。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记者与专家、学者在古文化遗址考察

 

 

安徽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古文化遗址研讨会

遗址

 

 

 

http://www.cntour2.com/uploadpic/ckeditor/bu0J6fBc9sjrleCoIkha.jpg

 

 

记者与专家、学者在古文化遗址考察

 

从1985年文物普查时,先后从地表采集到磨制石器,陶器,如斧、铲、凿、镞、锛、鼎、鬲、罐等各种纹饰陶片,印章等文物,此台地遗址,在国内十分罕见,引起不少学者,考古和文化爱好者前来研究,探讨和观光。

  2009年度池州市文物局又对“七星墩”遗址从新进行了全面普查,对“七星墩”的面积进行了核实,孙家墩(占地3600平方米)、叶家墩(3400平方米)、潘家墩(2800平方米)、汪家墩(2200平方米)、王家墩(7200平方米)、虎形墩(2500平方米)和月形墩(700平方米)组成,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

  七星墩古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晚期,贵池祖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与生息繁衍区域,七星墩古文化精髓表现,人为构建天上北斗星捧月意境为人居所环境,地呈七星墩之势。

  专家学者认为:研讨安徽池州七星墩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应记入池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史册。第一这是池州历史上首次为某一个特定的遗址专门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第二这是池州首个以民间学术团体名义召开遗址研讨会。大家知道,对于古文化遗址的研究,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乃至我们安徽的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研究,召开学术研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多半是官方名义,如文物局、考古所等,但以民间名义召开,这在池州是首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第三这是池州首次较系统研究古文化遗址学术会。

  据池州文物局长、文物专家吴先耀介绍:七星墩文化是池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代表.因为它是迄今我们在池州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早期人类文明遗存,总面积有二万多平米,七个土墩清晰可见,除了当地居民在表存进行农业生产外,没有大的破坏,这对于我们研究先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原始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池州同时期古文化遗址的范本.所以我们于2011年将此申报为省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也说明了它在古遗址中的地位,同时我们在新建的博物馆第一个展厅,也准备以七星墩为代表,通过模型、遗物进行集中展示。七星墩遗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先民早期文明提供诸多信息,一从它的遗物看,有石器,如斧、铲、锛、刀、凿等,这些可以看出它的早期生产活动,说明早期农耕文化特点,所谓的刀耕火种;从镞、网坠等,可以看出它的渔猎活动,说明它不是单纯的农耕,是亦耕亦猎的生活方式,猎的目的还有一个自卫意图,从鼎、鬲、罐这些陶器,我们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说明已发明了火,开始使用炊煮.从方格纹、绳纹等,发现他们已有审美的意识。二是从七个台地的规模看,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氏族社会的雏形.因为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单独生活非常困难,必须群居方式,也就是氏族,这是早期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三是从七个台地的布局看,早期人类对于星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早期人类无法计算时间,只有通过星象、日、月的观察,来推算时间、节气,以至于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拜,必然在他们的生产生活物件上有所反映,如太阳纹、月亮纹的出现,很正常,七星墩依天象、形地意,也是七星墩文化一个重要价值。第三我对七星墩文化的不同认识。一是七个土墩应是自然形成,似乎不是人工夯筑而成。其理由是新石器中晚期人类遗址多为台地,早期为洞穴。为什么选择台地,而不选择高山或平地?这是当时人类生存条件决定的,一是安全的需要,因为不高的台地,既有利于防洪水,同时视野较开阔,防止猛兽的袭击,又有利于自我防备;二是生活的需要,台地不高,有利于取水,有利于生产作业。由此不难发现,我们的新石器晚期遗址,都分布在这种环境之中,如九房朱遗址、烟墩遗址、鸡公岩遗址等,都具有同样特征。三是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严重依赖自然环境。所以当时多半为择地而居,所以有的遗址文化层非常浅,也许生活了几十年、几百年后又搬迁到更适合人类居住地方去了。人们没有条件也似乎没有必要为了生存去夯筑一个个台地,再说在七星墩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夯筑痕迹,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二是七星墩的七个台地名称,我认为这不应是早期人类的命名,而是后人取的。因为当时没有文字,也谈不上姓氏,我们只能用简单的符号去分辨这些土墩,只能依据它的分布,为了生产生活便利,去简单划分它的区域,这应该符合当时的真实。

  七星墩文化研究学者钱光荣先生向研讨会提交了七星墩文化内涵与价值分析的论文,他这篇论文运用比较学、类型学、生态学、考古学、星象学等多学科来研究七星墩文化,从而大大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也为七星墩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研讨会场面热烈,学术气氛浓厚,针对七个土墩究竟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夯筑而成专家学者产生了不同看法与学术争鸣。来自北京、上海学者章建武、耿百鸣指出; 池州七星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一块瑰宝。首届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讨会为系统全面研究七星墩文化打下了基础,对七星墩文化内涵的挖掘,其中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对七星墩文化的关注,随着考古新材料、新发现的不断推进,七星墩文化名气会越来越响,七星墩文化研究成果会更加丰硕,七星墩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会迈上一个更好更新的台阶。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安徽新闻中心 作者:纪良发】(责任编辑:梁 宁)

 

 

 

 

中國古文化瑰寶 首個以民間學術團體名義召開

 

 

七星墩文化 安徽池州古文化遺址研討會

 

2013-04-21台灣新聞報 瀏覽人次:27081869

 

記者 紀良發安徽 報導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141073.jpg

 

 

  4月20日,正值穀雨,在這個帶有強烈的農耕文明符號的日子裡,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專家、學者與安徽池州本地專家、學者歡聚在一起, 參加安徽池州七星墩文化研究會舉辦的首屆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討會,共同研討池州七星墩文化,探討池州先民早期的文明。

  七星墩,坐落在安徽貴池區馬衙街道白沙村,緊靠平天湖畔,系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
   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池州“七星墩”遺址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天上北斗星,地下七星墩”之美譽,在當地有“七井相連”,“七墩上,七墩下,金牛拖金耙”等美麗的傳說。
  
  從1985年文物普查時,先後從地表採集到磨制石器,陶器,如斧、鏟、鑿、鏃、錛、鼎、鬲、罐等各種紋飾陶片,印章等文物,此臺地遺址,在國內十分罕見,引起不少學者,考古和文化愛好者前來研究,探討和觀光。

 

 

  2009年度池州市文物局又對“七星墩”遺址從新進行了全面普查,對“七星墩”的面積進行了核實,孫家墩(占地3600平方米)、葉家墩(3400平方米)、潘家墩(2800平方米)、汪家墩(2200平方米)、王家墩(7200平方米)、虎形墩(2500平方米)和月形墩(700平方米)組成,占地面積22400平方米。
  
  七星墩古文化遺址為新石器晚期,貴池祖人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活動與生息繁衍區域,七星墩古文化精髓表現,人為構建天上北斗星捧月意境為人居所環境,地呈七星墩之勢。

  專家學者認為:研討安徽池州七星墩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應記入池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史冊。第一這是池州歷史上首次為某一個特定的遺址專門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第二這是池州首個以民間學術團體名義召開遺址研討會。大家知道,對於古文化遺址的研究,如仰紹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乃至我們安徽的淩家灘文化,薛家崗文化研究,召開學術研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多半是官方名義,如文物局、考古所等,但以民間名義召開,這在池州是首次,在全國也是罕見的。第三這是池州首次較系統研究古文化遺址學術會。

  據池州文物局長、文物專家吳先耀介紹:七星墩文化是池州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代表.因為它是迄今我們在池州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早期人類文明遺存,總面積有二萬多平米,七個土墩清晰可見,除了當地居民在表存進行農業生產外,沒有大的破壞,這對於我們研究先民生產,生活提供了原始的,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為研究池州同時期古文化遺址的範本.所以我們於2011年將此申報為省級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也說明了它在古遺址中的地位,同時我們在新建的博物館第一個展廳,也準備以七星墩為代表,通過模型、遺物進行集中展示。七星墩遺址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我們研究先民早期文明提供諸多資訊,一從它的遺物看,有石器,如斧、鏟、錛、刀、鑿等,這些可以看出它的早期生產活動,說明早期農耕文化特點,所謂的刀耕火種;從鏃、網墜等,可以看出它的漁獵活動,說明它不是單純的農耕,是亦耕亦獵的生活方式,獵的目的還有一個自衛意圖,從鼎、鬲、罐這些陶器,我們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就說明已發明了火,開始使用炊煮.從方格紋、繩紋等,發現他們已有審美的意識。二是從七個臺地的規模看,它們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氏族社會的雛形.因為在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單獨生活非常困難,必須群居方式,也就是氏族,這是早期人類社會的基本形式。三是從七個臺地的佈局看,早期人類對於星象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早期人類無法計算時間,只有通過星象、日、月的觀察,來推算時間、節氣,以至於對於這些自然現象的崇拜,必然在他們的生產生活物件上有所反映,如太陽紋、月亮紋的出現,很正常,七星墩依天象、形地意,也是七星墩文化一個重要價值。第三我對七星墩文化的不同認識。一是七個土墩應是自然形成,似乎不是人工夯築而成。其理由是新石器中晚期人類遺址多為臺地,早期為洞穴。為什麼選擇臺地,而不選擇高山或平地?這是當時人類生存條件決定的,一是安全的需要,因為不高的臺地,既有利於防洪水,同時視野較開闊,防止猛獸的襲擊,又有利於自我防備;二是生活的需要,臺地不高,有利於取水,有利於生產作業。由此不難發現,我們的新石器晚期遺址,都分佈在這種環境之中,如九房朱遺址、煙墩遺址、雞公岩遺址等,都具有同樣特徵。三是生產力水準的限制。早期人類生產力水準低下,人們嚴重依賴自然環境。所以當時多半為擇地而居,所以有的遺址文化層非常淺,也許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後又搬遷到更適合人類居住地方去了。人們沒有條件也似乎沒有必要為了生存去夯築一個個臺地,再說在七星墩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夯築痕跡,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二是七星墩的七個臺地名稱,我認為這不應是早期人類的命名,而是後人取的。因為當時沒有文字,也談不上姓氏,我們只能用簡單的符號去分辨這些土墩,只能依據它的分佈,為了生產生活便利,去簡單劃分它的區域,這應該符合當時的真實。

  七星墩文化研究學者錢光榮先生向研討會提交了七星墩文化內涵與價值分析的論文,他這篇論文運用比較學、類型學、生態學、考古學、星象學等多學科來研究七星墩文化,從而大大拓寬了研究的視野,也為七星墩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研討會場面熱烈,學術氣氛濃厚,針對七個土墩究竟是自然形成,還是人工夯築而成專家學者產生了不同看法與學術爭鳴。來自北京、上海學者章建武、耿百鳴指出; 池州七星墩文化是中國古文化一塊瑰寶。首屆池州七星墩文化研討會為系統全面研究七星墩文化打下了基礎,對七星墩文化內涵的挖掘,其中許多觀點具有開創性,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隨著更多的有識之士對七星墩文化的關注,隨著考古新材料、新發現的不斷推進,七星墩文化名氣會越來越響,七星墩文化研究成果會更加豐碩,七星墩文化保護與利用工作會邁上一個更好更新的臺階。

 

 

 

圖一:記者與專家、學者在古文化遺址考察。
圖二:古文化遺址。
圖三:研討會。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a141073.jpg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b141073.jpg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images/2013-04/22/12/Page_b.jpg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tplimg/jwb_red_r8_c2.jpg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tplimg/jwb_red_r8_c3.jpg
  第12版:点击皖江· 上一版3  4下一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images/2013-04/22/F1/Page_i.jpg
第封一版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images/2013-04/22/F2/Page_i.jpg
第封二版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images/2013-04/22/F3/Page_i.jpg
一览天下·世界
 
标题导航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tplimg/image06.jpg
  • ·
    废旧易拉罐化身精美字画
  • ·
    将7岁女儿训成偷窃高手
  • ·
    13次骑单车环游巢湖
  • ·
    九华短消息
  • ·
    铜陵红会收到首笔1万元捐款
  • ·
    池州首个民间团体研讨七星墩文化
  • ·
    露水情缘惹祸端拍了裸照还敲诈
  • ·
    宁国垃圾填埋场通过国评
  • ·
    六月,黄山诚邀20对新人集体走红毯

 

 

 

 

 

 

 

http://epaper2.wjol.net.cn/wjwb/tplimg/pdf.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