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花灯、捕鱼工具龙网都从这里走向世界

标签:
小镇留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分类: 新闻 |
小镇留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至花灯、捕鱼工具龙网都从这里走向世界
http://res.img.ifeng.com/logo/detail/news.gif
http://www.hf365.com//images2010/logo.gif
合肥在线 |
|
|
|
http://www.hf365.com/ent/images/0.gif |
小镇留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搜狐
2011-8-26 15:03
2011年08月26日15:03
池州东至县张溪镇有一个奇特而又神秘的村子东田村,在民国时期被两个县所管辖。如今古街道两旁虽已换成了小别墅式的楼房,但这个小古镇依然洋溢着神秘的色彩。 两个县管辖的小古镇 这个曾经被两个县管辖的小古镇,到了1959年,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一个县,取名东至县,东建街也随之易名东田村。 据县志记载,这个村子明清时期叫古港镇,坐落在黄盆河(张溪河段)西岸,与石潭村(明清时称石潭镇)隔河相望。两镇之间的河段设有石潭官渡,是祁门经此官渡到至德江西、东流下江安庆的重要古徽道。民国时期即从1914年易名为东建街,隶属建德、东流两个县管。街西为东流县管,街东为建德县管,故名东建街。 在这块神奇的地方,汪李两大姓氏和睦相处,分街西、街东聚族而居,200余户,1000多人口。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内乱外患,到处抓壮丁以补充兵力,但在东建街抓壮丁时一个也抓不着。东流县派人来抓壮丁时西街的青壮年就跑到东街去;建德县派人抓壮丁时东街的青壮年就跑到西街去。东流、建德两县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独创捕鱼工具龙网 李氏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独创了龙网捕鱼工具,到现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网长100余米,深5米左右。 捕鱼时由两条船协调行动,每只船上分别由3人操作。船头是年轻小伙子,称“头桨”,中间的是中年汉子,称“放网”,船尾的是饱经风霜的长老,称“艄桨”。捕鱼前,渔者将龙网均等地堆放在两船舱上,并排行进。当艄公发现有鱼窝时,一声令下,两只船迅速分开,随着桨起桨落飞速前行,形成3亩左右的包围圈。接着船老大一个动作,“头桨”“放网”两个渔者同时拉紧上下网有节奏地往船舱里收网。当龙网快要离开水面的时候,网中的鱼纵身雀跃,场面十分壮观。据说,历史上曾经一网捕过上万斤鱼,这是任何一种捕鱼工具都无法相比的。 卷烛芯的人半夜眠 古时的东建街热闹非凡!整条街道人来车往,人声鼎沸,简直是个“不夜街”。打大网的人五更起,卷烛芯的人半夜眠。汪氏家族卷蜡烛芯的活计多是在夜间进行。这个独门绝技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汪氏家人自觉遵从祖制,确保子孙后代财源不断。他们卷出来的烛芯一部分自己浇注蜡烛销售,一部分销往安庆、九江,供不应求,收入可观,财富滚滚来。 勤劳而又睿智的东建街先人们,李氏家族独创“龙网”捕鱼,汪氏家族独掌卷烛芯绝技,为子孙后代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们还不断地追求精神享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 2004年、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华夏文明》栏目组拍摄的“东至花灯”节目,那古典厚重的东田磨盘灯视频播出以后,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李氏独门承玩的磨盘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这个灯体笨重而又奇特,远看似亭子,近观像小戏台。上下有两个盘子安装在2.5米左右的中心轴上,以竹为架,蒙绿布,镶红幔。舞动时,百烛齐亮,灯体通明,灯盘边装饰的各色花卉,飞禽走兽,在或顺或逆转动中栩栩如生。在转动的盘上伫立两个男孩扮成“老鞑子”和“小鞑子”;下盘四个穿红着绿的男扮少女,手提花篮,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在锣鼓乐器声中口唱民歌黄梅调。 纪良发 徐从福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