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初步形成“孤儿”“五保”集中供养制度
http://www.ah.chinanews.com.cn/style/images/logo.gif
时间:2011-03-17
22:59:57
池州市抓民生工程将"扶弱解困"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国首创孤儿救助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夕阳红"计划,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考核强力推进,用大手笔写好"一老一少"文章。通过兴建儿童福利院和敬老院,将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和孤儿迁入"新家",由政府实行集中供养,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10124名"五保"老人和458名孤儿"应进皆进",让"一老一少"这两类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老有所乐、孤有所育"。
据了解:池州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夕阳红”计划,使得70%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迁入“新家”,由政府集中供养。各地财政加大投入,筹集资金达8000余万元。确保2011年底完成90%的目标任务。
另外,池州在全国首创的孤儿集中供养制度正在摸索中,计划通过兴建儿童福利院的模式,让寄养的孤儿走进福利院这个“新家”,让大家有饭吃、有书念。
两年前,池州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0124人,而当年进入敬老院的仅有1200人,集中供养率仅为11.9%。面对分散独自生活的难处,许多孤寡老人都希望入住敬老院。但全市原有的敬老院规模小、床位少,使他们只能望"院"兴叹,继续过着孤独、清苦的日子。为破解集中供养滞后的矛盾,池州市采取"政府出资金,乡村出土地,部门出批文,村民出义工"的方式,自去年以来共筹措资金1.25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敬老院。同时,在全省首开先河成立乡镇副科级民政事务所,加强敬老院服务管理,并建立供养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力求让每位"五保"老人安心而来、舒心居住、开心生活。从2009年起,全市总投资4800万元,共新建9所、改扩建41所,新增建筑规模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目前,全市已有70所敬老院集中供养着5200位"五保"老人,到今年底集中供养率可达到90%以上。
同孤寡老人一样,孤儿也是弱势群体。池州市共有孤儿458人,其中有421人以家庭寄养方式散居,这些被寄养的孤儿基本能吃饱穿暖,但仍有不少人难以获得全面而周到的监护和教育。针对农村孤儿寄养散居的种种弊端,池州市一方面出台孤儿救助制度,救助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居住、就业等多方面,由政府承担起孤儿"家长"全部责任,并将生活供养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1000元。另一方面,建设公寓让孤儿集体入住,实行"集中养育、就近入学",切实保障孤儿不"孤"、成长成材。今年9月初,贵池区30名农村散居孤儿已集体迁入公寓,并与城里孩子一同就读名校。到明年底,池州市散居孤儿可全部实现集中养育。
记者3月16日在池州市贵池区福利院采访时看到:在孤儿们居住的房间里,床铺、电视、火桶等设施一应俱全,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卫生间内也是干干净净。一名小朋友正在电视机前专注地看着娱乐节目。“我今年5岁了,很喜欢这里。”小朋友阿福告诉记者。福利院程锦院长介绍说,小阿福生下来就被遗弃,后被派出所民警送到福利院,“每天有阿姨带他吃饭,帮他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综合楼内设有100个单间,建有文体室、台球室等设施,孩子们在这儿生活得很快乐。”
去年8月份,福利院还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散居在各个乡镇亲戚家的孤儿。今年13岁的小宝以前是贵池区墩上街道的一名孤儿,幼年失去父母,一直寄居在叔叔家,2010年8月,她和其他30名孤儿一起被接到福利院。福利院还帮她联系了学校读书。
记者在贵池区马衙敬老院采访时看到:。敬老院青山环绕,交通方便。院子里面,十几名老人正聚在一起边晒太阳边聊天。
今年73岁的“五保”老人江海林是马衙街道金山村的村民,腿脚不便让他生活得很痛苦,“以前我经常饭都弄不进嘴,要不是到这来,命可能都没了。这儿有人给我们做饭、洗衣,真好!心情好的时候我还拉拉二胡呢。”
敬老院葛清朗院长介绍说,目前马衙敬老院收养了126名“五保”老人,“以前他们大多分散在各个村子,过着独居的生活。现在政府把他们集中供养,让他们安度晚年。”(纪良发)
本文来自安徽新闻网(http://www.ah.chinanews.com.cn/)。原地址文:http://www.ah.chinanews.com.cn/html/2011-03-17/cms13003740603565.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