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人傩”踩着年步狂欢而来

(2008-01-29 22:02:08)
标签:

杂谈

春节特稿

 

每年均在农历正月祭祀演出,一般从日落西山时开演,直到翌日太阳东升为止。

 

 

傩戏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称,是个古老稀有的剧种。它是民间以驱逐疫鬼、祈求丰年的祭祀、祈祷和娱乐为目的的戏曲演出活动。论语·乡党》有“乡人傩”(民间傩);《吕氏春秋·季冬》有“有司大傩”(宫廷傩);此外古代还有随军屯戍边疆的军傩。贵池傩戏则源于民间的“乡人傩”。

贵池傩戏相传明代就已流行,到清代中曾一度盛行,每个较大的宗族几乎都有傩戏班社。贵池傩戏演出分三段体,即傩舞、正戏、吉祥词,颇类宋金杂剧的演出形式。傩戏角色行当分列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这些角色分别由宗族内部选派男丁扮演,女子因宗法关系无缘染指。每年均在农历正月祭祀演出,一般从日落西山时开演,直到翌日太阳东升为止。农历正月人日(初七)至元宵演两三夜,也有氏族演三四夜,但都在单日演,个别氏族如元四章姓因宗支多,自初七起连演十夜。傩戏都在本宗族祠堂内搭台(只有元四章姓不搭台)演出,桃坡乡新开、新村、邱村、叶村、潘村等杂姓共一副面具(俗称“脸子”),轮流到各村(姓)祠堂演出。扮演者均戴木制油漆彩绘面具,表演古朴粗犷,颇具古风。 贵池傩戏还有别具特色的“吃邀台”(亦云“吃腰台”)。每次傩戏演到午夜休息,由年首办夜餐招待,谓之“腰台”或“邀台”。吃过后继续演出。贵池各宗族“邀台”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一般是把豆腐、酸菜、猪肉各两碗,放入小铁耳锅内,谓之“一品锅”,取一品吉祥如意之意,一壶酒,喝完酒吃饭,不加酒菜,一般吃后至少要剩一夹一杯酒,取“年年有余”之意。刘街乡荡里姚“邀台”是吃“斋粥”,即用豆腐、豆角、腌菜、五香切碎混在米里煮粥,粥内放油盐,据说吃了这种斋粥可以“消灾纳福”,演戏看戏的人都吃。有些宗族只规定演戏者吃邀台,看戏者回家去吃,吃好后再演戏看戏。还有个别氏族的“邀台”别有风致,演员吃“一品锅”(根据演员多少定席位,锅内菜的种类和数量各氏族稍有不同),而另炒冻米一大箩,烧两桶开水,观众均吃泡冻米,因冻米炒后米粒发涨,因而谓之“发米”,吃了可以发财得福,所以人们在边吃“发米”也还是津津有味,甚至少数观众看傩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米”讨吉祥,“邀台”过后便溜之大吉。

除演出《孟姜女寻夫》、《刘文龙赶考》、《陈州放粮》、《章文显》、《花关索》六出大戏之外,还有以舞蹈为主,以乐神为题材的《舞伞》、《童子拜观音》、《拜年》、《五星齐会》、《魁星点斗》、《抬财进室》、《打赤鸟》等等驱逐疫鬼、祈求平安的傩舞。是迄今为止,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较完整的傩戏。

一阵鞭炮声响,告诉人们演出即将开始。走进祠堂,只见戏台前挂着一排纸彩,上有“驱邪逐疫”四个大字,道出傩戏演出的宗旨。两侧台柱楹联写道:“心地子孙耕,福田宗祖种”,台上又悬一联,为“有威可畏有仪可象,如闻其语如见其人。”台后侧挂有屏风,陈设着以木和纸制成的明亮匾额,里面点燃蜡烛,称之亮匾,亮匾对联写道:“声音节奏守遗风,制度礼仪遵古法。”横批为“乡人衍庆”。正中中堂则为《千家诗》上七绝:“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亮匾两侧挂有绿色帘子,上写:“将出”“相入”实为演员上下场之地。演出仪典十分隆重的锣鼓敲响,鞭炮点燃,祭祀完毕,傩戏开始,只见一老者手持由花瓣缀成的万民伞下场,一童子下场舞拜,此为“迎神”,接下是“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财神进室”等傩舞,财神爷刚下场,身着绝绿袍手持扇的“福”,身着红袍手持捧笏的“禄”和身着紫袍手拄杖的“寿”登场表演“三昨高照”,演罢,两人上场用七字韵语报戏名,将下演出的正本戏内容简略介绍,有点象今天的报幕。戏名一报完,接着正本戏开演,演出的是《刘文龙赶考》《陈州放粮》《孟姜女寻夫》等戏,正戏演毕,又继续演出傩舞《新年斋》《问土地》《舞回回》,最后是隆重的“送神”仪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面对滔滔洪水
后一篇:记者的眼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