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徽秋浦河子
安徽秋浦河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83
  • 关注人气: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作伴走古道

(2008-01-18 19:01:18)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标题:【征文】青春作伴走古道 参与讨论 推荐
http://misc.home.news.cn/forum/images/emotion/style01/1.gif 作者:网络作品大赛征文 于 2007-09-20 20:07:41.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这是网友 【纪良发】通过“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网络作品大赛征文邮箱发来的参赛作品,特转到论坛,与网友共享。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7-08/03/xinsrc_2120804021702593771012.gif 金秋时节,雨后天晴。仙寓山,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为原本清新迷人的大山又增添了几分神秘之色。置身其境,我们分明有一种飘然欲仙之感。记者应邀与参加美少女中国模特大赛安徽赛区决赛的51位佳丽一同到安徽仙寓山区拍摄外景。
倘佯自然山水之间,更有一群花儿蝴蝶似的青春美少女作伴相游,轻松愉快之余,又增添了几分动人的青春之息。清晨我们呼吸着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聆听着小鸟们欢乐的歌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少女们满载着信心和快乐在绿色的大自然中充分展示自身娇美的形象:她们在涓涓溪流中嬉水,在幽深峡谷中练步;在古徽道中感受着历史,在茶园中采茶放歌,在自然山水中进行着各种装式的造型展示。佳丽们的精彩表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古老最微妙的联系。山水因人而生动,人因山水而增色。山水与人之间,一静一动、一张一弛。方能彰显出最自然、最真实的美。
石台县珂田乡仙寓山(海拔1376米,皖南第四高峰),一条全部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穿过山岰,通向林荫深处,一直望不见它的尽头。它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古道,也是后来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安庆,通往本省徽州和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份的交通要道,清志称“徽饶通衢”。当地人称之为池徽大路。目前这条保存完好的古徽道,全长7.5公里。它北起石台县珂田乡新店村,南至仙寓山的园通庵,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生态环境最优、风景最美、最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徽道
古徽道文化底蕴深厚。一草一木、一碑一亭、一块断砖、一块残瓦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记者与51位青春美少女相伴徒步攀越榉根岭这一段徽州古道。这一段古道北起石台县珂田乡新店村,南至仙寓山脚下,由2.1万块青砖板铺就。人行古道上,阅读那道上的碑、亭、关、庵和秀美的自然景观,追寻昔日古道上的茶人茶事,令人在寻味中感慨颇多。
古徽道全部都是由长约1.5米的条形石块铺设而成,这些条形石大多是黑青色,也有不多的一些五彩条石夹杂在其中,非常美丽。踏着古道的石板拾级而上,你在心里就会不时涌现出这样的想法,这样峻峭的山岭,这样整齐划一的石板在当年是怎样修建而成,当时又是怎样规模宏大的工程。
蓦然,石台奇人郑孝和先生的一句名言袭上心头:走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古道上,你会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是的,因为当年的徽州商人就是通过这条石板路将山里的茶叶、山货运往江浙一带,又从外面买回盐等物品。我们仿佛眼前浮现出古徽道上车水马龙般的繁忙景象,耳闻马蹄嗒嗒声,车轮碾扎的咚咚声以及挑夫们发出的吆喝声,交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这条徽道上,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如古稀亭,是当年两位老人为方便过往行人休憩而修建的茶亭。如今的古稀亭只剩下石壁和立柱,青苔满布;还有玉泉亭,玉泉亭因亭子内有一井而得名,井曰玉泉井,如今已干涸;还有古关隘,当年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就藏在山中,曾国藩为攻打太平军,步步为营,修建了许多关隘城墙。如今的城墙早已破损,不过山间的关隘还能显现出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
据《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贵池县志》(古徽道旧属贵池地)记载:“咸丰间,曾文正公(即曾国藩)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所谓一夫守关,万夫莫当也。”石台县古长城建于太平天国时期。城墙高2米,宽5米,依山而建,全部就地取材,用石块砌成。它东起珂田乡大山村,经仙寓山,到考坑村安民山,绵延起伏长达14公里。这是在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湖南凤凰南长城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也是太平天国时期,有据可考的唯一的古长城。因为太平天国时期的东西,在当时不是烧掉,就是毁掉了,留下来的极少,石台古长城的发现,为史学家研究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曾国藩家书多次写到榉根关。如(1861年)2月24(农历)日家书称:“此间二十三日,榉根岭之贼破卡而入,不知历口沈宝成营足御之否?……榉根岭之贼若并入饶州一带,尤非左军所能处处速了。”又如2月29日家书中写道:“此间犯榉根岭之贼,二十五日围沈宝成等营盘,猛扑二时半。二十六日,朱云岩等进剿获胜,杀贼三四百人,追贼出岭。……五曰(第五股)伪右军主将刘官方所管池州及泾、旌、石、太、南陵等处,……二月二十三日入榉根岭,皆该逆之部下。……每股贼党多者十余万,少者亦八九万……”
唐浩明《野焚》一书中,用“曾国藩卜卦问吉凶”为题,这样记述榉根岭之战的:“东面,罗大纲率二万人穿过渔亭镇,在榉根岭遇到了张运兰的狙击。……太平军的兵力在湘勇十倍以上,湘勇则占住了有利的地势,双方打了三天三夜,一时还没有分出个胜负来。但是,湘勇的人数一天天减少,太平军随时都有可能破岭而入。看来,祁门老营的覆没是在所难免了。自此以后,曾国藩“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路不梗”。曾国藩曾两次写下遗书,称“军事日危,旦夕不测”,磨利剑于帐中,准备自刎。
白天,从榉根岭、羊栈岭不断传来凶惨的喊杀声;入夜,岭上岭下,到处是时明时灭的松明火把。
仙寓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有古战场,还有现代战争遗址。在古徽道旁,还有当年红军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战的战壕,当时敌众我寡,红军伤亡惨重。民国十四年,当地民众在古徽道旁立了一块石碑,上刻着“普祭孤魂之墓”六个大字,寄托着当地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悼念与哀思!据当地群众反映,有时,在雷雨交加的季节,偶而还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的喊杀声,冲锋声!也许是地磁将当年战场上声响录制下来,迂到适宜的天气,又重新回放一次的自然现象。
有长城必然有关隘。在古徽道上也有这样一处关隘。因其靠近榉根岭,史称“榉根关”。关卡高3.5米,中间大门,门宽1.5米,高2米,墙厚5米,全用石板砌成。卡门久已不存,但安装户枢的设置,清晰可见。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兵事之争达十余次之多,尤以清代为最,仅《清史稿》就有两处记述了榉根岭之战。
层层梯式茶园绕山盘旋,像一块块绿茸茸的地毯镶挂在山体之上;极目远眺,远山如波涛般涌来,白云飘悠,点缀着原本单调的天空。一路走来,古道与奇观并存,游人共山水一色。在感叹自然风光壮丽秀美之时,也为劳动人民能够建造出如此一条经久不衰、意义深远的古徽道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