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谦卑的心,感恩科学和总结;(转载)
(2009-11-29 09:53:54)
标签:
杂谈 |
最近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好友,与我同更。言谈经历颇多相似,只是其事业有成而我还在碌碌之中。今转载其一篇关于怎样客观理解风水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以噬各位易友!
--------------------------------------------------------------------------------------------
用谦卑的心,感恩科学和总结
从手工测绘到卫星地图,从拿着丁尺伏于画板的手工制图到键盘鼠标的电脑制图,从单一软件到丰富的软件选择与更新,从自制模型到成套的模型库,作为一名设计师,我的效率越来越高,这一切感恩于科学。
从黑白电视到模拟彩电,再到数字彩电,直到大屏幕的液晶等离子,这一切感恩于科学。
从摸拟英文手机到汉字手机,再到收发短信与彩信,直到多媒体手机的广泛应用,这一切感恩于科学。
芯片从286、586、奔一到奔四、直到双核,这一切感恩于科学。
从木结构石结构的房子到砖砌,再到钢混结构,直到纯钢结构,这一切感恩于科学。
这二十年来,我亲身感受了因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方便、快捷、信息的通畅、效率的提高、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庆幸我出生在这样一个科学高速发展而科技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的时代。我谦卑的面对并感恩于科学的强大,我知道我享受的这一切是因为人类对世界无尽的探索和研究,是因为无数机构和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一代又一代无法计算的时间、精力和财富的投放。
我更庆幸我出生在中国,出生在有5000历史沉淀与文化总结的文明古国。我谦卑,在先祖们探索真理与总结实践的历史长河当中我是那么渺小。先祖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通过天象的运行规律与地象的分布规律,总结出了天地大道,并将天地大道用于人道而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有的天地人合一文化。历代先贤们不断努力的实践和总结的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连贯的总结性体系傲立世界之颠。从伏羲氏河图洛书创八卦到《古三坟》、《连山易》、《归藏易》、《文王易》,大易文化更是代代相传,就连大儒孔子和他的弟子晚年也要为《文王易》续写《十翼》,大易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绝对核心精髓。中庸之道更是精髓里的神髓,其意不左不右,始终如一,成为一代又一代历史先贤的修为总纲,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贤达智者的丰功伟绩。先祖们仰观天象时发现某些星体年复一年的出现在一个位置而以“天道中庸”谓之,道亦路,道路为朋,路即轨迹,天道当是天体天体运行的轨迹不左不右,天道中庸,人道亦当中庸,持正守中。
可是,我依然我困惑,一些人将科学的对立面称为伪科学,而伪科学在人们看来就是骗人的,也是不能相信的,在科学的体系里这样分是客观的。但将非科学的体系也纳入到科学的对立面就值得商榷了,甚至因此中医也被列为伪科学,我悲哀于这种结论,悲哀于这不是事实真象,更悲哀于相当一部分人相信了这种结论。科学和总结被人为的列成了对立面。
神农尝百草,那是他冒着中毒不治而去的危险而一种种的去品尝,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代表的是勇气和探索精神,神农每尝一草就是每次在第一个吃螃蟹,就这样一直吃了下去,他记录下来他的心得并实践用于治病救人。后人们继续尝继续实践,一代代传下来,总结下来,直到品出了《黄帝内经》、直到尝出了《本草纲目》。有道有德的中医都是先给自己做实验,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胸怀与道行,安有弃自身生命无不顾的行为?西医是科学,西医有血压、血脂、血糖、红白细胞、尿酸这样的数据性指标,以此人作为给疾病定性的依据。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与诊疗方法完全不一样,中医甚至连温度计都不用,而是用手感和目测,治病的依据是望闻问切和以五行分类的各种中草药。可是中医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救治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病,所有华夏子孙的先祖都是中医治的,功德无量的一个行业居然成了伪科学?
我查了很多字典和资料,希望找到一些明确的分类办法,以解我心中之悲,我找到的答案如下:
科学: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总结: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易经》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辨证的指出了学问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模式,总结类似于道,科学类似于器。这也符合《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理论,形而上和形而下互为阴阳,对立统一。
科学,是形而下的学问,比如化学是一门科学,可以细分成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可再细分到高分子化学,然后继续细分到生物高分子化学,如此一直细分下去,其细分的程度越细,精确度也就越高。科学是发展的,因此也就会一直细分下去,越细分下去就越接近客观事实。
总结,是形而上的学问,从一些现象或是事例当中浓缩出一个道理与说法,其高度概括的精准程度取决于事例的数量与再实践再总结的时间长短。《易经》传了几千年,是当年总结性文化最杰出代表,其最基础的阴阳理论,直接体现了唯物辨证的世界观,比如: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背为阳胸为阴等,而阴阳的对立统一理论作为中国总结性文化的最基础部件与支撑也已被应用于方方面面。
科学与总结是对事物研究的两个方向,只是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不是对立面,科学的对立面是伪科学,而总结的对立面是伪总结,如果总结非得说科学是伪总结,科学非得说总结是伪科学,那这官司就会没完没了。
科学就是科学,总结就是总结,一起并存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我们重视科学的同时,时常忽略了总结的存在。其实总结离我们很近,近到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我们稍稍留意就发现总结和我们息息相关。
开篇我讲了很多科学的例子,于此我说说生活当中的总结的例子,生活当中当以吃穿住行离我们最近,而吃又中近中之近,就说说吃的总结。
锅底炸鱼前用生姜擦一擦,锅和鱼就不会粘在一起;炖肉的时候放点酒,肉就会更烂更好吃,着凉了喝姜汤出些汗就会好。夏天吃的清淡些、冬天吃的油大些,甚至大年初一至初五吃什么都有一句顺口溜。我们用的每一味调料都是一味味试出来、尝出来并总结出来的,包括每一个现在能够吃到嘴里的食物。中国做饭的火分为文火与武火,但究热量多大是文还是武,貌似自古来而没有定过性,但一说文火武火,我们心里都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用的是意会。煮米饭时的水米比例也是总结出来的,一家一个样,也没见谁仔细量过。荤素搭配,到底是多少,也没具体说法,但人人都能理解。我们炒菜的时候没有温度计,因此无法确定油的准确温度。我们更没有天平,因此到底用了多少油和盐也没有精确数值,中国餐谱上最常见的字样是少许、适量,这显然也是一个总结性的说法,是无法定量的。
再说说茶,列入吃的范围合理,茶道对于茶具、茶、水质水温等均有要求,如铁观音茶茶器用热水过一下,再用洗茶的水过一下,这样茶味会更好,这是总结出来的。茶水是以气泡为准,多少为正好,也不是为温度来定性的。铁观音为何就二三道好喝,为何泡茶不能超过一分钟,这显然也是总结的结果。如果加上种茶、采茶、炒茶、存茶的各种细致环节,所有茶自种、采、炒、饮、藏均是总结出来的。现在我们分析了茶的成份等说茶对人有益,最多也就是近百年的事,可是于此之前,茶道已经传承上千年,不仅是中国,还传到了国外。
这些例子说明总结离我们很近,近到息息相关。我们在喝姜汤喝茶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这是什么成份?有没有问过喝了会不会不好?祖宗说行,并且喝了这几千年,我们也就喝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后代还会一直喝下去。祖宗也说过中国人不住刀把房,多数人不知道原因,但也一直遵循祖训,他们相信不住刀把房一定有客观存在的理由,我将于后文细述,于此就浪费篇幅了。
总结性文化渗透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库全书》分类:经、史、子、集;中国的文学分类:诗、辞、曲、赋;《诗经》的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就算是节气也有节气歌,历史朝代也有断代歌,都是用极精炼的语言,总结掉,概括掉,高度提纯出来的。
除去上面提到的总结,生命自身也有总结,给狗扔一块骨头,他会按接近直线的距离距去吃,人冷了就会找暖和的地方,饿了就会吃饭。青蛙是绿色的,竹节虫长的和竹枝一样,枯叶蝶长的和枯叶一样,甚至电视“人和自然”里讲到乘船来到一个小岛的美洲响尾蛇为了吃树上的鸟,尾部也是只摇不响了,这些归类于生命自身的总结。青蛙长成绿色不是它主观要变的,竹节虫长成和竹枝一样也是它要这样的,这是环境造成的对生命的影响,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生命自身的总结和调整。我们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不代表这些现象就是科学。
风水是总结,不是科学,他有科学性是因为暗合,毕竟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是有规律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他也许会得出一样的结论。风水文化的形成、发展直至传到今天,都是在从实践中出,总结后再回到实践中去,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的。我们用科学的方式或是办法分析风水研究风水,也不代表他是科学,硬把风水说成是科学显然也是不对的,总结就是总结,哪怕中国几千年总结出来的风水,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如果科学研究后有了结论是合理的,那么应该说“风水某某方面有科学性”,这样是合理的,也是公平的。
中医典籍归于《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子部,和山、命、卜、相同类,并称为五术,其基础知识系体里有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这与风水完全一样。二者分类都在一个子部里,可是有趣的是支持中医的人却有相当一部分反对风水。因着国故文化的复兴,这几年在一些媒体上看到有识之士提出了恢复并研究中医源头,并明确定义为医易,明确指出医出于易,医易是易脉一支。
科学对人有益,我们要用,总结对人有益,我们也要用,科学细分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接近真理,总结经数千载实践与完善,也有可能接近真理。这个世界的真理只有一个,上帝不会掷摋子,但探寻真理的角度和渠道却有无数个。科学不是万能的,总结也不是万能的,都是探寻真理的不同方法。我们能够共享并同时拥有先祖的智慧和现代科学,我们所有祖先比,我们是幸福的。
古语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讲的就是一老丰富的经验,我们没有必要在享受科学进步带给我们发展的同时放弃或是抵毁我们中国民族家中的一老:总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的宝贝,也是其他民族没有的宝贝,是经历了数千载传承的无需镀金的真钻。
也许让科学和总结携起手来很难,但这样可以造福更多的人。也许这条路很长很崎岖,也许注定坷坎不平,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和我们相伴,我们不孤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