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与人生,大易之道。二

(2008-11-27 14:24:07)
标签:

星座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二人同心,他的核心是“爱人、待人友善。”仁,果核或果壳里的东西,亦是中心的意思。儒家的仁大意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明道先生说“学者需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可以养性,道以养心,技能养身。人的道德至极限是在为天地立心。《易经》推演人与自然之学,从上古的伏羲氏以至于先圣孔子,都在不断地总结和用自己的观念来阐释他对人生与自然的玄机,从古至今代代相传,对《易》评注者层出不穷,然“大易”之道不在其形,而在其质,全在我们心悟。心领神会方能气贯八方,而非单一的卜筮之途。

  《论语》讲仁,“践仁以知天”这是最早提出识仁德而知四时的观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仁是德的彰显,道德道德,道和德是分不开的,道前德后,德由道生,没有德就不存在得道。古圣贤庄子曾经说过“道无所不存,德无所不载。”这就充分说明,德是万物的源泉,德是万物之根本;其他的都是支流而已,由此而发,德欲重而源欲足,支流就越长久。

    在我们日常经商从、政也是一样;经商,大家都知道经商以利益为本。但是这个利益实际是易学中的“阳”,是表面现象,是依存在“阴”的基础上的,这个“阴”就是“仁”。仁者德也!经商无德只注重表面的效益,而忽略内在的“仁德”,是鼠目寸光,自掘坟墓。虽因一时的商机而获利,但终非长久之计。目前,《易经》热,使学易之人趋之若鹜,办班者多如牛毛,易学大师漫天飞舞;然而,又有几人是在秉着“仁德”之心在传经授道?既无,岂不脱离“易”之本意?

   从政,自古以来人们的向往。古人读书只为某个一官半职用来光宗耀祖,显要门庭。包括我们的先圣孔老夫子亦不免入此之流!携众弟子周游列国,其内在的质不也是为的谋求官职传播自己的思想么?为官者不重“仁德”与经商同,老百姓说“喝凉水、花脏钱,终究是病。”提拔你的确实是你的领导上级,但是辅佐你的确是你的部下,没有部下的辅佐你自己能做出成绩么?用什么证明你在领导眼中的地位?一代明主唐太宗说得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今天的成绩非你一人独得岂能一人独享?这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违反了人道,违反了《易》道。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越是有地位,生意做得越大,越要谨小慎微。决不能麻木不仁,习而不察。古人存仁去利,因而长寿,至春秋战国天下开始大乱,仁义不复存在,寿命亦减。

   《孙子兵法》这部书,大家都把他认为是只谈兵法,其实不然。虽然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但是,在古人的思维中,战争首先是设置了道德要求,《孙子兵法》讲“非圣智、良将、仁义者不得用兵。”三国时期的曹操下令马踏麦田者斩,此正是仁者之风。也可以说曹操深蕴此种之道;此种实例在古代用兵之法中比比皆是,今天的社会只是变了个名词“人道主义”罢了,其实内在的含义还是“仁德”。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基本的道德观念,永远都不会有真正的成功。这种基本的道德观念,最终要回归到“仁义“二字之上。

                        -------------------------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