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阳雄狮凝视东方

(2018-06-28 18:50:27)
标签:

文化


       这头叫《日出》雄狮,高15 米,相当于大约5层楼高,长17 米,宽8.4 米,四季闪耀金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为贵阳市观山湖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修建这尊雄狮,至今建设者没有向大众正式解读,而在民间却版本不少。
       贵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居于云贵高原的盆地中央,四周群山环绕,自古就有“三狮五虎一凤凰”祥禽瑞兽护城之说,最早记载见于明朝的《贵州图经新志》。
       贵阳的战友告诉我,老贵阳城周围有两座狮子山。一座是在老贵阳城的东面位于城东北狮子山,民间因其山形俗称“断尾狮子山”。整个山峰如狮卧北向南,面对相宝山,形似雄狮护宝,所以也叫相宝山。在老城西边的狮子山位于现在的浣纱路一侧、花香村旁,这座峰岭为土山载石,踞如雄狮,惟缺其元,幸有一巨石矗立其侧似狮首,因此又有“断头狮子山”之称。
        据说在明洪武初年,颍川候贵州总兵傅友德在山上建台阅兵,狮子山成为明代“贵阳八景”中“狮峰将台”一景。
       在这座狮子山的北面原来还有一山,因如坐望筑城的罗汉而叫罗汉山。付友德曾经率军驻营于罗汉山脚,此地由此得名罗汉营。位于贵阳城东、西两边的狮子山脉延伸至城中心大十字的贯城河,在相交之地所架桥梁由此得名狮子桥,清人刘蕴良为这座桥题联:“龙门足展云生屐;狮岭脉通水合襟。”随着城市发展,北京东路从城东狮子山的后部山体穿洞而过,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早已看不见狮子山雄姿;老城西边狮子山体的半截也在修建道路和楼房时消失,山脚的狮峰路成为对狮子山的记忆。
       对于第三座狮子山,一直众说纷纭,各有看法。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是清代《鸿雪因缘图志》记述“贵阳八景”中“狮岩趺坐”一景所在的伏狮山。此山海拔1263.6米,因山顶有三石如铜鼓鼎足而立也叫铜鼓山。从汤家山,即中天集团修建的住宅小区回望,俯临牛渡河的山如雄狮,山上的仙人洞似狮眼圆瞪,高耸的山峰如狮肩,凸出的白色崖壁像狮口大张,对岸和尚坡昔日松林摇曳,宛如绒毛幼狮,两狮相对端坐成为一景。学者柴晓莲著《贵州名胜考略》记此山名“伏狮山”。

       贵阳城周边还有多座狮子山,都曾经被指认为“三狮五虎一凤凰”中的狮子山。究竟哪一座山峰是“三狮五虎一凤凰”中的狮子山,无人知道。
        其实,这座隐而不见的狮子山,在《贵州图经新志》中就可以找到踪迹。《贵州图经新志》对贵阳城周围的狮子山有专门记载: “狮子山有三,一在治城东里许,昂首扬吻,形态宛然。一在治城西里许;一在治城南三十里,形似尤切”。由此可知,该狮子山距城南三十里。
       明代的《黔记·山水志》记:“南三十里有济番河,俗名花阁佬河”。从所描述的方位和距离来看,第三座狮子山就在花溪。而现在花溪区政府驻地范围内惟一的狮子山,就是坐落在花溪公园的麟山。这座山在清乾隆以前一直叫狮子山,是公元1787年后才改名麟山的。狮子山改名麟山系世居花溪柏杨寨的名宿周奎所为,山脚道旁清代石碑所刻其撰的《麟山记》中有明确记载。周奎为嘉庆十四年进士,曾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后以事去官,掌教贵山、正习书院,著有《立命篇》、《励学篇》、《家训》、《仙人洞记》等。周奎认为,此山因“如伏狮状”,所以“旧传为狮子山”,但这座狮子山的头部有角, “狮麟之辨,辨之角而已。”因此改为麟山更好, “改其号曰麟山,狮不得而争也。”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由于周奎专门为此树碑立传,麟山名称渐为后世认可,反而没有人知道这座山是“三狮五虎一凤凰”中的狮子山了。
     “  三狮五虎一凤凰”是贵阳特有的历史地名记载,是贵阳地名文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们想告诉你,近年来贵阳市的发展如同这头已沉睡干年的雄狮,她醒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