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城,是一座接纳现代文明的古城,也是一座弘扬历史文化的新城。
温宿,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温宿被纳入汉朝版图以来,以其显赫的地理位置,繁荣的商贸市场,以及丰富的矿藏物产和得天独厚的绿洲环境,使它历代成为“丝绸之路”(西域段北道)的重镇。
驻足在温宿县商业步行街,林立的商铺、彩色的琉璃砖地面、以及不时传入耳中的流行音乐……把整座小城渲染得活泼生动,富有现代气息,让人很难想像出它古老的面容。
城墙
曾经的宏伟
记者从追寻古城遗址开始了探访。
走进县城西面的托孜尕克巷,狭窄的巷道透出肃穆的气氛,使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敬畏的感动。一辆“马的”———
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并富有时代风尚的载客马车,“叮叮啷啷”地穿过小巷,几位乘客悠闲地坐在上面,似乎没有觉察到自己正行进在古城的遗址上。就在县政府后面的一片民居中,遗留着一段约50米长的黄土夯成的残墙,这就是古城墙。
如今,这道墙成了一排房屋的山墙,已经没有了城墙的宏伟,一棵老态龙钟的杨树靠在墙基上,伸着残缺不齐的枝桠,注视着身边的沧桑变迁。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杨寒站在这棵古树旁感叹:“它称得上是温宿城历史的见证者。”
据史记载,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温宿被并入汉朝版图;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更名为温肃州;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又将温宿定名为“阿克苏”;到了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道员罗长祜禀报朝廷修建新城,名随城移,新城称为阿克苏,设道署;老城沿用原名温宿,设巡检,19年后,升格为县制,当时辖区东到拜城,西达柯枰。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都是“城郭之国”,温宿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有城池。
关于温宿城墙的确切修建年代还有待考证,我只是在清代史书中看到零星的记述。
最原始的温宿城墙是怎样的呢?“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见过。”现年68岁的热比艾提·吾斯曼说:“我听我的爷爷说,那时的城墙很宽、很长、规模相当大,马车都可以在城墙上面通行。”他还指着县城西北面坎坡上一个残破的土包说,那是阿古柏侵占温宿时修建的土炮台。位于托孜尕克巷的城墙就曾经运送过土炮和弹药。
热比艾提·吾斯曼回忆着他爷爷给他讲述的城墙面貌:温宿城有四个城门,东门叫库木得尔瓦孜,在现在的交通路口;南门叫乌什吐鲁番门,维吾尔语意为通往乌什的大门,在现在的西大街粮食局家属院内;西门叫校场门,在现在的校场路口;北门叫铁匠门,在现在的布维艾介尔阿娜巷口。根据四个城门位置连成的图形,竟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城池。
温宿县境内,历史上有过许多城池,它们随着更朝换代,地变人迁,有的荒废了,有的消失了,惟有温宿城越过古代城墙的界限,拓展了,变化了。
巴扎
曾经的热闹
初春阴霾的天气笼罩着温宿城,微风不停地摇曳着杨树枝上新生的花絮,有些花絮打着旋儿,从空中调皮地飘落,就像古城街上玩耍的孩子。
古城街位于现县城东部,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宽约28米。因这条街道形成的时间很早,当地维吾尔族老人称它为“阔纳协海尔”,意为古城。
徒步走在上面,飞扬的尘土使人不得不掩鼻而行。整条街静静地伏卧在土筑与砖瓦交错的房屋中间。
如果不是缘于寻找古城的迹象,我也许一生都不可能走进这条街。它的安静和古朴造就了几乎无游人涉足的命运。当我刚刚拿出照相机时,几个孩子奔跑过来,很自然地摆着姿势等着拍照。
看着眼前这条静谧的街道,很难想像出它曾经的繁荣。
那天,给我当向导的是一位热心的退休老人,他叫王玉琦,曾经在温宿工作过。他告诉我,历史上的温宿是天山南部一个极负盛名的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使这里的贸易丰富而繁忙。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它在清朝时期成为“温宿国”和“姑墨国”疆域的政治经济中心。
据王玉琦老人回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这条街还是温宿城的主要街道,每到星期四的“巴扎天”,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有钱的人骑马、骑驴或赶着马车、驴车来,没钱人只能步行。几十公里的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遥远,因为赶巴扎就像过节似的,凑热闹的人总是比做买卖的人多,许多摆摊的妇女,把自己打扮得很美,成为这条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老还给我讲了一个笑话:那时,比较穷的农民有一双毡靴就很荣耀,赶巴扎时才会穿,他们在路途中担心沙石把毡靴磨破,就用绳子把两只靴子绑在一起挂在肩上,光着脚赶路。快到巴扎时,他们才会找一条小渠,把脚洗干净后再套上毡靴进城。
这个巴扎的规模很大,经营的种类也很多,还以商品分类为帽子巴扎、布料巴扎、银匠巴扎、鞋子巴扎……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条街道南面还有“劳动力市场”,每当农闲的时候,家里比较贫穷的男劳力就拿着坎土曼,集中地蹲在街两旁等待着富人雇佣。他们或静坐或闲聊,看见赶着马车的来人,他们便会蜂拥上去,极力地推销自己。
清《西域图志》中这样描述温宿老巴扎:“内地商民,外籍贸易,鳞集星萃,街市纷纭,每逢八(巴)扎会期,摩肩洒汗,货如雾拥。”至于这个巴扎更久远的景象,只能是推断和想像了。
如今,温宿县城镇建设飞速发展,街道不断扩展,市场更加繁荣,古城街已是县城边郊的居民区了。
龙泉
曾经的故事
温宿,维吾尔语意为水源丰富的地方。
提起温宿的水,老人们都会想到老龙泉。
老龙泉,就在艾西曼布拉克街———这条以“水源”命名的街道尽头。
中午,微弱的阳光洒向路面,一缕轻风拂过,淡淡的杏花香扑鼻而来。街边,一只黑色的猫旁若无人地闲逛着。
还没到老龙泉,就看见几位维吾尔族妇女围着一股流水洗着鲜嫩的苜蓿苗,当我上前和她们搭话时,一位妇女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这水甜甜的,你可以尝尝嘛!”听说这是龙泉水,我真的接了一捧,尝了一口,顿感清凉爽口,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
温宿镇老镇长买买提·斯迪克带着我,叩开了一个钢筋焊成的大门,这是一个家庭式院落,中间是一个水泥砌成的、并有钢筋护栏的封闭型亭式建筑,亭中不断地传出“哗哗”的流水声,亭边有几棵细小的葡萄枝蔓爬在架子上,一棵巴旦木树盛开着粉色的花儿,还有一棵犁树含苞欲放,整个院落充满着泥土潮湿的气息。
龙泉,得名于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外地的商人路经此地时,感到有些疲惫,于是牵着马欲饮这股泉水。突然,一条小龙从水中窜了出来,商人看到这个水中怪物,非常惊讶,转身骑马就跑,还不停地喊:“有龙,这里有龙。”从此,人们就称它为“龙泉”了。
显然,这个故事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它却反映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因为龙是降水之神灵,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当地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龙王庙”,还在龙泉边立了一个石头人。
据老人们回忆,在龙王庙的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庙,大概在民国时期就被拆掉了;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被砍掉当建材了,我试图寻找这些树的痕迹,只看见细小的杨树苗露出潮湿的地面。至于石头人,今年87岁的吾买尔·阿不都拉老人说,他曾经见过,后来被人搬走了。
龙泉水,很早就被当地居民利用和饮用了。据说,在清代光绪戊寅年秋(公元1878年),名叫楚源易、孔昭(或是楚源、易孔昭)的两个湘军官员为龙泉立了一块石碑。
现在,碑已不知去向,我只看见临摹的碑文复印件,碑文叙述了龙泉的方位、地点以及与温宿城居民的密切关系,还形容了水质的润甜,“日饮数十次”都不满足,确实可称为“甘泉”。
同行的王玉琦老人说,他小时候就喝过“龙泉自来水”。很早很早,人们就根据温宿城北高南低的地形,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把粗壮的柳树开成槽,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将龙泉水引到街道两旁的每户人家。
为了防止泉水污染,我们没有进到亭内,只在门缝中看到亭中间砌成的圆池,泉水顺着地下管道流出院外,倾诉着它无穷无尽的故事。
温宿城的居民在上个世纪末就用上了自来水,但老人们依然会到龙泉来取水和小憩。
老庄
曾经的驿站
走近温宿县城,就看见一堵高大的土“墙”横在面前,这种独特的地貌,被当地人称为“坎坡”。其实,它是东至台兰河、西至托什干河之间的一片冲积平原,而这堵“墙”则是经洪水冲刷形成的断层。
就在温宿城西北面的坎坡上,有一片荒滩,据说是老宅遗址。
还没去探寻温宿老宅遗址之前,就听当地一位老人说,在很久以前,坎坡上面住的是富人,坎坡下面住的是穷人。坎坡上早就没有人家了,富人们都搬下来住了。
驱车沿着艾西曼布拉克街向西直上坎坡,飞扬的尘土紧紧跟随着车尾,直到古宅遗址。
如今,这里方圆五六公里没有人烟,没有树木,只有高低不平的土包和沟壑,星星点点散布着一些杂草和灌木。远处东北方向才能看到一大片绿洲———那是19年前开始营造的柯柯牙绿化工程。
在几堵残墙中,有一块温宿县1992年立的石碑,上面刻着“高老庄”三个大字。
这就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降妖魔”、“猪八戒背媳妇”、“唐玄奘收徒弟”的高老庄吗?
谁能想像到这片荒原上曾有的豪宅富庄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温宿城许多老一辈居民口头流传,过去,这里的确有过一户姓高的人家,不仅庄园很大,而且人丁兴旺,是很有名气的。现在看到的高老庄,只有大门、厅堂、旁屋、卧室、厨房、仓库等残破的墙基,由此可想像到它的原貌。
这里的庄园或村落是如何消失的呢?也许是毁灭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那场大地震,温宿古城都毁了,高老庄恐怕也难逃此劫;也许是搬迁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7年),在新筑的温宿“汉城”重建了新宅。这些谜团只能有待于专家解析了。
我试图去寻找一些有关高姓家族的蛛丝马迹,或是文字记载,或是族人后裔,但都一无所获。掐指算算,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吴承恩开始写作《西游记》,距今已有400多年了;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开始编著《大唐西域记》,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寻找《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有关高老庄的背景史料,是一件极其渺茫的事。
温宿县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在高老庄插有一个木桩,传说唐僧夜宿高老庄时用它拴过马,有位游人问我,你有什么根据说这是唐僧的拴马桩呢?我反问,你有什么根据说这不是唐僧的拴马桩呢?”传说总归是传说,是没有历史真实性的。
然而,在历史上,温宿国确实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驿站,唐朝高僧玄奘也确实途经“跋禄迦国(即温宿国)西北行三百里,度石碛,至凌山(天山)”,翻越别迭里山口,转道中亚去印度取经的。
子坟
曾经的郡王
早就听说温宿县城北面的坎坡是一大片古代的墓葬群,而且其中有一座王子坟。还听说在这片古墓群中,曾经发掘出十几具木乃伊(风干的古尸)和一些随葬品,据考证,是一个清代遗址。
这天,是个晴朗有风的日子,我远远就看到坎坡上旋风卷起的土柱左摆右晃,直至渐渐消失。带着好奇心,我探寻了这个古墓群。
沿途,阶梯式的维吾尔民居,一层一层地从坡下依次排列到坡顶,形成了一道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一棵高大的黑桑子树立在这片民居的中央,据说这棵树已经有100多岁了。
我们顺着民居中的一条小道拾级而上,见到古墓群,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肃穆和苍凉的感觉。最先跳入我视野的是一座规模显赫的陵墓,这就是王子坟。
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拱拜孜建筑,四方形的墙体,分别连接着四个圆形的角柱,拱形的穹顶,拱形的墓门,全部镶嵌着彩色的琉璃瓦,墓室顶部还绘有精美的图案。陵墓虽然有些残损的痕迹,但依然能看出它曾经的气派,显示出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同行的温宿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杨寒介绍:自汉神爵二年(公元60年)汉朝廷在乌垒城(今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到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在龟兹设立安西大都护府,至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府,统管西域的军政事务,与此同时,西域的“城廓诸国”依然施行郡王制,这些郡王们或被朝廷册封,或由家族承袭,或者是武力争夺,形成了西域三十六国的历史。
王子坟,就安葬着清朝初期温宿郡王霍集斯的后裔,即温宿郡王哈迪尔。
据史记载,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霍集斯随兆惠将军征大、小和卓,擒获准噶尔叛匪头目达瓦齐有功,被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封为温宿郡王,随后,赴京城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霍集斯卒其子哈迪尔袭父爵。
当时,清朝廷十分赞赏他们父子对新疆稳定、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乾隆皇帝还书写了一首诗———《赞霍集斯》,诗曰:奉元戎檄,擒达瓦齐。后稍观望,旋迎我师。同天军进,被围黑水。回部望族,居之京邸。
1990年,王子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成为旅游景点。长期住在坎坡下的老居民依明·由努斯告诉我:“过去这里拍过电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神秘驼队》的外景地),现在又经常可以看到游人到这里来,需要好好地保护。”
站在这里,俯瞰温宿城,近处楼房林立,树木葱郁;远处阡陌纵横,田园锦绣。坎坡的边缘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线:一边是黄色的———逝去的历史;一边是绿色的———新生的现实。
匠街
曾经的炉火
铁匠街,就是今天的布维艾介阿娜木巷,因巷北的古墓群内葬有名望很高的维吾尔族妇女布维艾介阿娜木,故以她的名字命巷名。其实,更负盛名的是这条街上聚集过许多技术高超的铁匠。
温宿县背靠天山极顶———托木尔峰,连绵的山峦中有着丰富的矿藏,金属矿有铜、铁、铝、锌等,非金属矿有煤、硫、盐等。
在《汉书·西域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中,都有关于温宿国开发利用矿藏的记述。尤其是在清代,温宿城手工业相当发达,种类也很多,有炼铁、铸铜、制革、纺织、印染、采盐、烧砖、铁木加工业等。在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朝廷还在温宿设立了铸钱局,由此可见,其铸铜工艺水平的高超了。
铁器制造业是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最为密切的行业,温宿城由此出现了一条铁匠街。我曾翻阅了有关资料,历史上温宿城的铁匠很多,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铁匠人数达到130人。此外,还有银匠街、皮匠街。
正是中午,这条铁匠街显得异常安静,两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默默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当我上前和他们攀谈时,他们露出了爽朗的笑容。真没想到,其中一位名叫艾买尔·买买提尼牙孜的老人竟然就是铁匠,他告诉我,他祖辈四代都是在这条街上打铁。
谈起铁匠街的过去,这位老铁匠说,那时这条街上打铁的人特别多,铁匠铺一家连着一家,打造一些坎土曼、镰刀、铁坎、铁钉、门扣、门环、铁铲、铁勺之类的用具,还有专门钉马掌的。每天从早到晚,这条街“噗噗”的风箱声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时过境迁,这条街上已没了往日的景象,仅剩下一家铁匠铺,而这个铁匠就是艾买尔·买买提尼牙孜的儿子,我问起他的生意时,他的父亲老铁匠插话说:“现在大机器那么多,做的东西又快又好,我们这样的手艺活已经挣不到钱了。以后,我就不让我的孙子再打铁了,我要让他上大学。”
后记:
在连续几天对温宿城古代遗址的探访中,每到一处,都真切地领略了它的历史文化,目睹了它的沧桑变迁。
今天,古老的温宿城已经旧貌换新颜:商场、机关、学校、医院、住宅小区……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东大街、西大街、古城街、新大街……一条条街道纵横交错。随着城镇环境整体硬化、绿化、净化、美化,那些深巷僻院,也在改变过去的模样,变得清新而整洁了。特别是那些具有鲜活时尚的娱乐休闲场所,更加丰富了温宿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
我还了解到温宿县关于城镇建设的远景规划,即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拓宽街道,完善设施,以及解决供排水、用电和交通等事项。还提出了关于对境内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的措施。
温宿城,是一座接纳现代文明的古城,也是一座弘扬历史文化的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