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工作依然安排的很满,但是当我听说“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一大清早,我就备好面包和水,带着孩子驱车前往,唉!没办法,我那宝贝女儿,在家一点胃口没有,一出门就饿!
到熟悉的美术馆,哦!好壮观啊!敦煌莫高窟和中国美术馆的完美嫁接啊!
本来中国美术馆本身就是在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下,吸收了敦煌莫高窟9层飞檐的传统形式,成为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建筑成功结合的典范。这次为了体现敦煌艺术的华美与神秘,中国美术馆竟然如此“大兴土木”。巨大的敦煌莫高窟彩色外景喷绘把美术馆的外面包围起来,与美术馆实体融为一体,绿顶红柱的莫高窟牌楼竖立于前庭,“莫高窟”3个金色大字耀眼非凡。
走进美术馆,可以看到敦煌洞窟的立方形空间,并运用了敦煌特有的棕灰色以及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再提取敦煌的沙子、石材等作为设计元素,脚下的美术馆方厅地面也整体铺设了莫高窟的八瓣莲花砖,仿佛置身敦煌,美不胜收!

我带女儿重点看了精美的壁画。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佛经故事、佛像、飞天等。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如《帝王图》、《张骞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礼佛图》等都是长达数米的完整壁画临品。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舞乐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舞乐图。它以灯楼为中心,两侧立灯轮,天女分别燃灯。乐队28人,分为两组,左右相对,乐工或上身袒裸,或斜披天衣,肤色、发式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和从西域、外国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两对舞伎素裹白裙,或锦衣石榴裙,在灯火辉煌、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据说这是传自西域的胡旋舞。此画场面宏伟,人物众多,色彩绚丽,线描豪放,神采生动,令人惊艳。
敦煌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它填补了我国唐代以前绘画传世作品极为稀少的重大空缺。纵观敦煌壁画千百年来的演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认知。”如北魏壁画中的所谓“小字脸”,若从表面看呈现在眼前的只是黑脸中3个白点,但在临绘时作深入研究,厘清变色成因,始知此为中国美术史上品评张僧繇画风时众画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天竺画法”,亦即“西域画法”或“凹凸画法”。同时又从中追寻到了“曹衣出水”和“曹衣描”的画风。总之,敦煌壁画残破漫漶的图像表层之下,有着丰富的美术历史内涵。

“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展览囊括了几代知名艺术家包括吴作人、关山月、常书鸿、段文杰、张仃、朱乃正、靳尚谊、侯黎明等艺术家以敦煌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女儿带着画夹,就地而坐临摹起了大师的作品,还引来了好多人的赞扬!大家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位大画家,她听着自豪极了,画的更来劲了!
还有好多的服装服饰的精品精华!等我有空了,整理出照片,写来大家一起共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