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诗歌的尴尬!

(2010-05-03 22:02:19)
标签:

评论

前些日子偷闲去了趟乌鲁木齐友好路深圳城书店,店内顾客满盛、读者颇多,各类书藉专柜都人满为患,在文学区里,我却发现唯独诗歌专柜显待十分冷清,一些诗集也鲜有人问津,不觉心生寒意、感慨万千。作为一个普通的诗歌爱好者,目睹这一情形,我实感汗颜。。。。。
被誉为文学的最高境界的中国诗歌业,为何如今落得这般景地?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诗歌的萧条如此之快,诗歌界本身究竞存不存在问题?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反思彻悟了,为此,本人出于对诗歌的热衷,在此谈几点拙见与大家共勉:
 
     首先,诗歌创作者在体裁上的平庸,影响了诗歌业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年来,太多的诗忘情于风花雪月之间,沉醉于自己那三亩七分地的情感世界,许多诗写得情深韵佳,却道的是百姓淡陌之物;许多词塑得风声水起,却脱得现实千里;有些作品看似情绵意深,实为自怜自悯、无病呻吟之作,我常常在想,这些诗上于国家,下于百姓有何益之有?
  诗人眼内充满风花雪月,此乃诗人之雅境;诗人眼内只有风花雪月,这应该是诗人之绝境。吟山戏水本无过,诗者;情之富、感之腻为本。然而;诗近于时代,方别于远古。唐宋诗词慨天下万物,我辈今朝欲与古人竞高乎?如今,民族正值浪涛之中,诗人应该有更大之责任,不可有太多的花草沉醉。时下话题千万,上有国忧、下有民疾;大者苍穹之变,小者庶民之乐皆可挥墨舞兴!
  为此;风花雪月和自我情愫的描述只能汇入主流,万不可将其成为主流!社会不是真空,诗人笔下既没有真善美,也没有假恶丑,称不上好诗人,脱离和回避生活现实而写出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注定成不了好作品!
  真的希望创作人能从这些眼前浮云中挣脱出来,走进社会,以更高的视野和境界,进行生活化及立体化的创作!
  除了诗歌体裁上的平庸,从另一方面讲,如今诗风的摇摆性往往又严重制约着诗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正在对欣赏诗歌失去兴趣和耐心!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既要赋于深度和哲理,又要具备诗的内涵和语言,但深度不是故弄虚弦,内涵更不是天马行空,诗歌是要拥有读者和市场的,否则,我们写诗或出诗集为了什么?好的诗歌是需要读者传诵近而引起广泛共鸣的,因此,首先让读者读懂,是对诗歌创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如今,一些作品为了追求诗的特殊效果,将诗的蕴意五花大绑,甚至于将一些怪诞、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打包进入诗行;为了追求所谓的技巧,变着法子的拐弯摸角、进胡同出幽巷、虚无缥缈,直到把读者搞得一头雾水,再美其名曰″诗的意象和朦胧美″后方肯罢休。。。。
  对于一些晦涩无底的诗作来讲,有多少个曲折横生的锁链,便有读者多少种绞尽脑汁的释解,如果照此下去,总有一天,白话文的现代诗歌作品下面,都会附上作者大量的类似古译文的注解,到那时,诗歌真的还是诗歌吗?我看只不过是灌以诗歌的稚号罢了。它将变异和蜕化成文学的另一个待定的无名物种。如果那样,便是诗歌真正的悲哀和未日!
  孟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讲究诗的意象和深度故然千真万确,但朦胧也好,技巧也罢,都要围绕诗的主题展开,如果对朦胧的追求超出了人们的心解范束、追求技巧甚过了追求诗歌灵魂的本身,那么,这种追求对于作者、读者乃至诗歌都将变成一种莫大的伤害!
  许多人将一些新诗的写法说成是分段的散文,将一些抽象怪异的诗风喻为文字的垃圾,我们姑且不管这里的孰是孰非,但诗歌的市场飞速的萎缩和日况渐下,以及各大书店的诗歌专柜冷清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一些诗歌创作人仍旧无视这一窘态,我行我素、只顾埋头造诗酌句,大有″想写就写,愿看不看!″的傲岸之态。且近些年,孤芳自赏、相互吹捧之风也广见于诗坛,以至于诗歌在这条不明方向的死弄堂里渐行渐远。。。  
  诗坛为什么如今快变成了"死坛",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个人认为是社会和诗人共同堕落的的结果。
 
  许多人认为汪国真算不上什么诗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国真的诗确实曾影响了许多年轻人,当年他的诗集发行量曾排建国以来所有诗人之首。甚至如今还拥有良好的读者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他的诗句阳光向上,贴近生活,文风雅俗共赏。而又有多少人能认为:″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样通俗易解的诗句没有深度和意象呢?
  诗歌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既要加快人们对诗歌的认知程度,又要避免当年小靳庄时对诗歌作用的滥用,平衡两者绝非一件易事。但让受过正常教育的群体都能读懂并喜欢我们的诗歌,既是读者的权力也是作者的义务,更是时代赋予诗者的责任。为此;写诗,写好诗,乃当代诗人当务之急!
  诗为民生,绝只非墨客和贵族互赏自娱之物。去年汶川地震,可谓大难灌顶,我们见证了许多诗人热血澎湃的文字!大量的诗作融于国难、悯于民情、泣于心扉、言以振兴,展现了文者之社会责任!这些诗歌在当时得到了百姓的喜欢和传诵。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共鸣,这足以说明人民是喜诗和懂诗的。
  反过来讲,如果诗歌不爱人民,那么,人民为什么非要去爱诗歌呢?
    近于生活、随于时脉,言以大志,抒以情雅诗方为活体!反之;百姓嗤之!诗歌则会外萧内困、命如夕阳。常常在讲,诗吟于会人听,但真不希望″会人″乃清寥之众。诗近于时脉则″会人″无限,脱时千里故读者寥单!此事铁定!
  一番梦呓,实乃善言!由于本人力单才拙,每每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只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才班门弄斧写了以上的文字,其目的为抛砖引玉,以此希望诗内众高贤写出更多、更好、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佳作!
  以上观点恐多有谬语,路人及阅者尽可斧正或斧劈之!
 
 
                           
                                  戈壁夜行狼于乌鲁木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