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书:中庸4

(2008-03-14 02:10:24)
标签:

文化

分类: 藏经(中)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1,其寡过矣乎!上焉者2,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3,虽善不尊4;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5,建诸天地而不悖6,质诸鬼神而无疑7,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8。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9,近之则不厌。

  《诗》曰10:“在彼无恶11,在此无射12,庶几夙夜13,以永终誉14。”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15

【译文】

  君王统治天下要做三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仪礼、制度、考文”,做好了就会减少他的过失。在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确实,不确实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在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不尊贵,不尊贵就不踏实,不踏实也不能取信于百姓。所以,君子统治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和信任。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迷惑了。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不感迷惑,这是了解人意。

  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离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恶之意。

  《诗经》里说:“诸候在邦无人憎,在朝也不遭人恨。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些却早有美名流传于天下的。

【注】

  1、王天下有三重焉:王,成为君王,统治天下。王是动词。三重,三件重要的事情,指上章说的礼仪、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

  4、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

  5、考诸三王而不缪:意为君子之道符合古代三君王立下的法则。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朝君王。缪,通“谬”,错误。诸,“之于”合音。

  6、建诸天地而不悖:指君子之道符合天地之道。建,立。悖,违背。

  7、质诸鬼神而无疑:《中庸》认为鬼神不疑,即是符合天道。质,证实、保证。另一说为质问、卜问。

  8、不惑:不疑惑,不反对。

  9、望:仰望,敬仰,仰慕。

  10、《诗》曰: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周颂·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候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一说这是一首赞美宋国微子的诗。

  11、在彼无恶:彼,诸候所在国,一说指在宋国。无恶,无人憎恶。这句意为:诸候勤于政事,本国无人憎恶。

  12、在此无射:此,周王所在地,即指朝廷。无射,不厌恨。射,《诗经》里作“斁”,厌弃,厌恨。这句是说,诸候来到朝廷朝见天子,朝廷里没有人厌恨他。

  13、庶几夙夜:庶几,差不多。夙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候早起晚睡,勤于政事。

  14、以永终誉:永,长。终,保持。另一说:通“众”,为众的假借字。誉,荣誉,赞誉。这句是说,各诸候能长久受到众人的称赞。  15、蚤:通“早”,假借字。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1,宪章文武2,上律天时3,下袭水土4。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5,无不覆帱6。辟如四时之错行7,如日月之代明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9,道并行而不相悖10。小德川流,大德敦化11。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文】

  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传统,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上遵从天时的变化,下符合地理环境。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复盖的。好像四季的错综运行,好像日月的交替照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害,天地的道同时并行,互相并不违背。小德如江河流行,不息不止,大德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注】

  1、祖述: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这里说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

  2、宪章文武:宪章,效法。这句是说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

  3、上律天时:律,遵从。天时,谓自然变化的时序。或叫节气、气候,或叫阴晴寒暑的变化。

  4、下袭水土:袭,符合。水土,犹言地理环境。

  5、辟如:同“譬如”。持载:承载。这里是说天地广愽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

  6、无不复帱(dao):复帱,复盖、遮盖。这里是说没有什么不能复盖。

  7、错行:错综运行,意为流动不息。

  8、代明:交替光明,意为循环变化。代,交替的意思。

  9、并育:同时生长。相害:互相妨碍。

  10、道并行而不相悖: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违背。

  11、敦化:使万物达到敦厚纯朴的境地。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1,足以有临也2。宽裕温柔3,足以有容也4。发强刚毅5,足以有执也6。齐庄中正7,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8,足以有别也9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10。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11,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12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13,施及蛮貊14。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5,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16。故曰配天。

【译文】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崇高的圣人,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注】

  1、睿(rui)知:聪明智慧。知,通“智”。

  2、有临:居上临下。临,本指高处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

   3、宽裕:宽,广大。裕,舒缓。

  4、有容:容纳,包容。

  5、发强:发,奋发。强,勇力。

  6、有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

  7、齐庄:恭敬庄重。中正:不偏不倚。

  8、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

  9、有别:辨别是非正邪。

  10、溥愽渊泉:溥愽:辽阔广大。溥,普遍,辽阔。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而时出之:出,溢出。

  11、见(xian):表现。指仪容。

  12、说:通“悦”,喜悦。

  13、洋溢:广泛传播。

  14、施及蛮貊: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

  15、队:通“坠”,坠落。

  16、尊亲:尊重亲近。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1,立天下之大本2,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3,渊渊其渊4,浩浩其天5。苟不固聪明圣知6,达天德者7,其孰能知之8

【译文】

  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注】

  1、经纶:原指在用蚕丝纺织以前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治理国家大事,创制天下的法规。经,纺织的经线,引申为常道、法规。

  2、大本:根本大德。本,根本。

  3、肫肫:与“忳忳”同,诚挚的样子。郑玄注:“肫肫,读如‘海尔忳忳’之‘忳’。忳,恳诚貌也。”

  4、渊渊其渊:意为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

  5、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引申意为广阔。《诗经·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这里浩浩引申为广阔。

  6、固:实在、真实。

  7、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达,通达,通贯。

  8、其孰能知之:之,代词。指文中首句中“天下至诚”。

【原文】

  《诗》曰1:“衣锦尚炯2。”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3;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4。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5,知风之自6,知微之显7,可与入德矣。

  《诗》云8:“潜虽伏矣9,亦孔之昭10”。故君子内省不疚11,无恶于志12。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13:“相在尔室14,尚不愧屋漏15。”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16:“奏假无言17,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18,不怒而民威于鈇钺19

  《诗》曰20:“不显惟德21,百辟其刑之22。”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23:“子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

  《诗》曰24:“德遒如毛。”毛犹有伦25。“上天之载26,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里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样做是为讨厌锦服太鲜艳了。因此,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渐明彰;小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时间一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就可进入到圣人崇高美德的行列中去了。

  《诗经》里说:“鱼儿潜伏深水中,仍然清晰看得见。”所以,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能在别人看不见在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里说:“看你独自在室中,心地光明应无愧。”所以,君子即使没行动时,也能怀着恭敬的态度,即使没言谈时,也能表现出他的诚实。

  《诗经》里说:“默默无声作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执。”所以,君子不须赏赐,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刑戮还要畏惧。

  《诗经》里说:“充分弘扬好德性,诸候便会齐效行。”所以君子忠实恭敬,天下国家就会太平。

  《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从不用。”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感化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啊!”

  《诗经》里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里说:“天生万物有其道,无声无味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了。

【注】

  1、这句诗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写的是:卫庄公的夫人姜氏是一个美人。她初嫁到卫国来的那天就给卫国人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印象就是这首诗里所描写的情况。

  2、衣锦尚絅:衣,用作动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絅(jio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絅,即加上麻纱罩衣。原诗为“褧衣”。

  3、暗然:暗淡的样子。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

  4、 的然:鲜艳的样子。的,鲜艳,显著,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

  5、 知远之近:意为知道远是从近开始。

  6、 知风之自:意为知道教化别人必从自己做起。风,指教化。《书·毕命》:“树之风声。”孔传:“立其善风,扬其善声。”

  7、 知微之显:意为知道隐微之处对显著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微,指隐蔽细微之处。

  8、 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诗。

  9、 潜:潜藏。伏:隐匿。

  10、 孔:很,甚。昭:《诗经》作“炤”,炤(zhng)与昭同,意为明显。

  11、 内省: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疚:原意为久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引申为忧虑不安。《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

  12、 无恶:引申为“无愧”在意思。志:心。《诗经·关雎序》:“在心为志。”

  13、 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篇。

  14、 相: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人在室。尔,你。

  15、 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屋之西北角阴暗处。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16、 《诗》曰:这两句出自《诗经·商颂·烈祖》。这首诗是商的后代宋国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

  17、 奏假:祷告,祈祷。无言:默默无声。

  18、 不赏而民劝:君王不须赏赐就能使百姓受到鼓励。

  19、 鈇钺(fu 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鈇,铡刀。古人用以腰斩的刑具。钺,古代一种兵器。

  20、 《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周王在举行封候仪式上所唱的乐歌。

  21、 不显:充分显扬。不,通“丕”,大。

  22、 百辟:指诸候。刑:同“型”,法则。此为效法。

  23、 《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

  24、 《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輶: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意为轻。毛,羽毛。

  25、 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伦,比也。

  26、 上天: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气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形容它的高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四书:中庸1
后一篇:四书:论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