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验通心觉察自卑

(2010-06-13 08:03:29)
标签:

通心

自卑

人本心理学

共情

当事人

心理治疗

情感

分类: 通心-2010

    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在人际交往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您是否觉察过以下几个问题:

在交往中您的语言、文字表达状况自己满意的程度怎样?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的标准是什么?当您在交往中的对自己的表达不满意时您的“情绪”表现怎样?身体表现又怎样?

选载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书中列出的自卑表现形式:

1.自卑的人,如果大家在一起聚会,或者是某些会议和公众场合,有一些人常会格外安静或是特别喧嚣;

2.自卑的人,通常采用的姿势多是弯腰驼背或是趾高气扬;

3.自卑的人,还有一个识别自卑出没的极好标志,就是一个人的语速;

4.自卑的人,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标志,那就是他们的服饰要么十分夸张要么不修边幅;

5.自卑的人,他们看人时,眼光通常不愿意和别人正面接触;

6.自卑的人,多半看起来焦虑不安或是麻木不仁;

7.自卑的人,多半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爱轻而易举地承诺;

8.自卑的人,会夸大自己的成绩,贬低别人的作用;

9.自卑的人,经常为自己辩解,辩解通常多变而苍白;

10.自卑的人,也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成为一个严苛的完美主义者;

11.自卑的人,还很可能避免参加比赛;

12.自卑的人,多半不会很好地照料自己;

13.自卑的人,常常过量饮酒,把这种由于酒精引起的兴奋状态,当做是排解压力的最好手段。

    (彭艾梅:以上这些表现形式,您怎样看?欢迎您在这里给予“添枝加叶”补充!)

 

这些表现形式存在时,您如何面对、安抚“情绪”的表现?您如何善待、服务身体的不舒服?

全人心理学提出: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

我认同,网友若海之说“我认为全人心理学的工作方法能充分发挥人的道德力、智慧力和意志力来进行特设独具的心理治疗工作,是一种平衡而有效的治疗。”

我赞赏,全人心理学的人格三要素“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这“三力”在心理调整、心理治疗时合为“一力”,那就是通心力。

 通心”求真,识“自卑”;

 通心”高效,解“自卑”。

 

推荐:新浪博客《高效的全人心理治疗》

 

                              高效的全人心理治疗

     许金声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0j0dz.html

 

全人心理学的治疗,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一对一”传统的个体治疗,一是在工作坊上治疗。

全人心理学的高效体现在:1、常常一次治疗就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时候甚至是人格重生的变化。2、如果不是全部,至少是非常罕见有处理不了的个案。

全人心理学为什么能够做到高效?

全人心理学吸收了大量的人本心理学的养料,但又超越了人本心理学,它对当事人的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心理情结进行挖掘,并且解决。由于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常常需要突破当事人的阻抗。对于这一点,有学员提出这样的质疑:“有的人解决问题愿望强,有的人愿望弱,有的人准备充分,有的人准备不足。我们对准备不足的人不要强求。”

我的回答是:首先应该区分什么是“准备不足”?什么是“阻抗”?

如果是当事人已经要求做个案,就表示他有解决问题,有成长的动机。但任何人都想成长,任何人同时又有对于心理治疗、心理调整的阻抗。

当事人能够开放到何种程度,有这样几种情况:

1、由于不清楚治疗将如何进行,当事人对于治疗没有充分思想准备。

2、当事人对于治疗有幻想。

3、当事人有极强的面子观念,开放度很小。

4、当事人怕“痛”。

对于这几种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一个人在阻抗的时候,他的内心实际上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由于面子观念,放不下,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又在呐喊:我要成长!

全人心理学面对这一情况,考虑的是当事人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尽量突破当事人的阻抗,解决当事人更多的问题。我自己在实践中,常常会在解决当事人的主要情结后,又顺藤摸瓜地解决掉当事人的其他情结。或者在当事人能够承受的情况下,继续解决掉当事人的其他情结。

全人心理学的这一做法,与人本心理学形成对照。

人本心理学过分强调“跟着走”,忽略了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忽略了对于当事人阻抗的突破。

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在一些地方不同于人本心理学的“共情”理论。

 通心”理论强调“通”当事人深层的需要。而每个人最深层的需要都是要成长。

有个别学员受人本心理学影响很深,但对于“共情”理论却没有理解透彻。一次,一位学员在上完工作坊后回答调查问卷,当问到“您对该工作坊以及导师还有什么评价、意见?”时,他写道:“个案做的很到位,处理问题的视角也比较合理。只是过于权威性,共情较少。”他的评价似乎有点矛盾。既然“共情较少”,又怎么能够“个案做的很到位”呢?

    我猜测,这位学员所谓的“共情较少”,指的是我没有迁就当事人的防御机制,把当事人逃跑、回避的状态予以各个击破,扫除他成长的障碍。http://imgcache.qq.com.qqdiy.info/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