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义修辞学论纲(二)

(2008-05-25 18:02:32)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文稿

同义修辞学论纲(二)

 

二  “义”“形”关系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要搞清楚意义之间的关系,先要搞清楚“义”与“形”之间的关系。

 (一)“义”与“形”之间的关系

 语言符号有一义一形的,有多义一形的,有一义多形的。

 1. 一义一形

 只有一种语音形式、书写形式、语法形式、结构关系,并且只有一个意义的语言符号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义一形的语言符号。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篇中都有一义一形的。不少科学术语、专用名称、鸟兽、草木、器物的名称等,如“有理数”、“老虎”、“菊花”、“碗”、“月亮”、“孔子”等单义词;一些没有歧义的短语,如“多多益善”、“木头桌子”等固定短语和自由短语;一些没有歧义的句子,如“我要学习。”等等,都是一义一形的。一般认为,一义一形的语言符号指的是单义的语言符号。

 2. 多义一形

 多义一形就是“同形异义”现象。“同形异义”是形式相同意义不同的现象,也是多义现象,其典型特征是表层的“形”同而深层的“义”不同。多义一形现象在语音、词汇、语法中都有,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出现。

 在书写形式上,同一种书写形式可表达多种意义。在汉语中,同一个汉字可有不同的读音,也表达不同的意义,其实这个汉字记录的是不同的语素或词,它们就是单音同形语素或单音同形词。如“华”:①huá,美丽有光彩的;繁荣昌盛;事物最好的部分;指时光,岁月;指中华民族或中国。②huà,华山,五岳中的西岳,在陕西省;姓。此外有些双音节的同形词尽管书写形式相同,但由于语音方面有差异,意义也不同。如:一组同形词中有一个词表现为一个语素为轻声。如“大人”: ①dàrén,敬辞,称长辈。②dàren,成人,旧时称地位高的官长。一组同形词之间某个语素有声调的不同。如“出处”:①chūchǔ,出仕和退隐。②chūchù,(引文或典故的)来源。一组同形词中,有的语素的韵母不同。如“露头”: ①lòu//tóu,露出头部;比喻刚出现。②lùtóu,岩石和矿床露出地面的部分。有的同形词之间有着多种语音差异,如“本色”: ①běnsè,本来面貌:英雄本色。②běnshǎi,物品原来的颜色(多指没有染过色的织物)。两个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不同。

 在语音上,同一个语音形式可表达不同的词。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仅仅语音相同,如果意义上没有联系,它们就是不同的词,这类词叫同音词。同音词有两种情况:同音同形异义的,如hēirén,黑人:①黑色人种。②没有户口的人。同音异形异义的,如tián, ①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②甜:像糖或蜜的滋味。③填: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充。

 在词汇上,同一个词语形式负载几个互有联系的不同的理性意义,这几个意义或是本义,或是基本义,或是转义,这样的词是多义词。如:“先生”一词就有下列多个理性意义:①父兄;②老师;③对人的敬称;④丈夫;⑤医生;⑥道士⑦对知识分子的称呼。多义现象 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互相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本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3.一义多形

 一义多形就是“同义异形”现象,它是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现象,或者说是同义手段。一义多形现象在语音、词汇、语法中都有,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面上都大量存在着。由于“形”和“义”是十分复杂的,所以,一义多形现象也是十分复杂的。这里,我们分别从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的角度举例性地论述一义多形现象。

 从书写形式上看,不同的文字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在汉语中,就有声音和意义相同或相近但书写形式不同的语言单位。有的语言单位的意义(词汇义、语法义)完全相同,但书写形式不同。如:把式—把势、般配—班配、曝光—暴光、悲愤—悲忿。有的语言单位本来是同一个词语,但由于用法有不同的分工,于是就分化成几种不同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书写形式。如:表示“分开、张开”意义的“叉”(chǎ),用于不同的对象时,就有不同的写法:杈(chà)——植物的分枝;衩(chà)——衣服旁开口的地方;汊(chà)——河流的分支;岔(chà)——分歧的,由主干分出的;钗(chāi)——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从语音上看,不同的语音形式可负载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音和写法都不同而表达了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这类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将在“词汇的一义多形”中谈到。另一种是只有读音不同,而写法和意义相同,这叫“异读词”。例如有的北京人把“波浪(bōlàng)”说成“pōlàng”,把“机械(jīxiè)”说成“jījiè”,把“比较(bǐjiào)”说成 “bǐjiǎo”。

 从词汇的角度看,不同的词汇形式负载相同的语法意义和理性意义,这就是词汇的一义多形。词汇的一义多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构成成分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但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词源义相同的同族词群之间多有构成成分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同义词,如 古代汉语中的“如、适、之、嫁、徂、逝,往也。”“烈、绩,业也。”“绩、勋,功也。”(《尔雅·释诂第一》)现代汉语中的“给—替—为、干—搞—做、发布—公布—宣布—宣告”等。此外,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熟语也能构成一义多形,如:“熟视无睹—视而不见、青娃打呵欠—蚂蚱打呵欠—蛤蟆打呵欠(好大的口气)”等。另一种是构成成分相同而语法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这种情况多见于双音节词。如“讲演—演讲、整齐—齐整”。

 从语法的角度看,不同的语法结构、语法形式负载相同或相近的语法意义和理性意义,这就是语法的一义多形,在短语、句子等层面上都有这种情况。可分为:不同的语法结构、语法形式可负载相同的理性意义,如:“桌子上放着一盆花——一盆花放在桌子上”; 不同的语法形式可负载相同的语法意义和理性意义,如“红楼梦 || 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红楼梦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形象)的没落史——红楼梦 || 是(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没落史”。

 (二)意义之间的关系

 修辞就是在表达意图和意义确定的前提下,依据语境选择同一意义的不同的表达形式即同义手段,以提高表达效果。但意义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诸如同义、反义、类义,上下义等。一般认为,只有同义的语言形式才能构成同义手段,而具有反义、类义,上下义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同义手段风马牛。其实,有反义、类义,上下义等关系的表达形式在特定语境中也能构成同义手段。因此探求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拓展同义形式的范围,对灵活选择同义表达形式,提高表达效果有重要意义。语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都是负载意义的实体,其中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负载意义的单位,因此关于意义的关系,我们主要从词的角度切入。

 1.类义

 类义就是同一语义场中的各个词具有的共同的类别意义。如“春、夏、秋、冬”四个词的类义是“季节”,“松、柏、杨、柳、榆、槐……”各词的类义是“木本植物”,“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干部、士兵……”各词的类义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打、杀、骂、跑、跳、走……”各词的类义是“人或动物的各种动作”等等。

 类义词也可构成同义手段,有两种情况:

 第一,把“同义”从类别意义方面理解,那么同一类(即同一语义场)中的各个词,都

 具有共同的类别意义,就此而言,它们是更高层次上的同义手段。如“秦代、汉代、晋代、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这些词都指“朝代”,构成了同义手段。

 第二,把“同义”从概念或理性意义(这两种意义其实是有一定差别的,暂且忽视其差别)方面理解,那么有些不同语义场中的词,也可以构成同义手段。如:

 父亲、母亲

 爸爸、妈妈

 阿爸、阿妈
    爹、娘

 这四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每组都是类义词,但其中的“父亲、爸爸、阿爸、爹”构成同义手段,“母亲、妈妈、阿妈、娘”构成同义手段。
     2. 反义

 反义是具有矛盾或对立关系的语义现象。语言单位中的意义总是有其载体的,如语素、词、短语、句子、篇章。于是反义关系就有语素的反义、词的反义、句子的反义和篇章的反义。反义语言单位是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中矛盾对立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

 反义类聚可构成同义手段。世界上的任何事物自同者而观之,则全同,自异者而观之,则全异。当我们说“反义类聚可构成同义手段”时,可能被斥之为天方夜谭。我们一般所说的“反义”仅是指理性意义上的一种矛盾、对立关系,但“反”是以“同”为前提的,抛开了“同”,便谈不上“反”。如果转换角度,从更高层次上即从“同”的角度来观察反义现象,就可看出“反”是以“同”为本的,是“同”的变异或演变后的现象。譬如,当我们从词汇层面考察反义现象时,词义除了有“反”的一面外,还有许多“同”的方面。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有音节数量的相同,有各种色彩意义的一致,有语法类别、语法功能、语法结构、语法单位层级的相同,有对举使用时语境的相同,还有词汇系统的相同等。当我们从这些角度看问题,把这些角度看成一种“意义”时,反义类聚也就成了同义集合,可视为广义的同义手段。更何况,我们还可以从如下三种实际情况中进行考察,得出“反义类聚可构成同义手段”的结论:

 (1)从语源上考察,有些反义词是同源词(例略)

 (2)从词汇系统中考察,有“正反同词”现象(例略)

 (3)从语用上考察,有语言义相反,语用义相同的现象(例略)

 3. 上下位义

 在概念意义上有包含和被包含关系的一组词就是上下义词。例如“树木——松树    工人——木工    电器——冰箱” 各组词中的前一个是上义词,后一个是下义词。在逻辑学中,上义词和下义词之间的关系是属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上下义词和上下位义联系紧密,但有区别。上下义词是就两个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的,上下位义是就具有上下义关系的两个词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上义词的意义和下义词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就是上下位义的关系。

 在上下义关系的词语类聚中,下义词所表达的概念和下义词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上没有区别,即下位概念的所指对象具有上位概念所指对象的属性,只是上位词语较抽象,下位词语较具体,二者在外延上有包含于和包含(或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如“水果”包含有“苹果、桃子、香蕉、梨”等。在语言系统中,上下位词语是有严格区别的,但是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二者是可以有条件地相互代替的,即二者可构成同义手段。如“坐火车/汽车”可以说成“坐车”,“买苹果/梨/桃子/香蕉”可以说成“买水果”;反之,也可以说。至于在什么情况下用上位词语代替下位词语、用下位词语代替上位词语,这就要遵守词语选择的原则:适应交际环境,符合得体性要求。

 4. 同义

 同义就是不同表达形式的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同义现象首先可区分为语言的同义和言语的同义。其次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级都有同义现象,可区分为词之间的同义、短语之间的同义、句子之间的同义、篇章之间的同义以及词和短语之间的同义等。此外还有语言风格的同义。诸如此类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现象是构成同义手段的主体部分,下文将一一论及,此不赘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