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三一语言 |
一本详细阐释三一语言学的好书
——评《三一语言学导论》(下)
尹代秀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 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三一语言学导论》是一本系统阐释王希杰三一语言学学术思想理论专
著,该书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王希杰的三一语言学,本文将从本书内容
对其进行评论。
关键词:三一语言学 王希杰
《三一语言学导论》对王希杰先生的三一语言学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开篇由新疆大学的徐思益先生以及王希杰先生本人作序,结尾由聂焱教授作了后记,全书内容共分十三个部分,目录如下:
引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通过目录就可以看出,聂焱教授主编的这一本书中,对王希杰先生的三一语言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的阐发,如哲学博导李开所说,有的部分已经是再创造了。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几个非常新颖的观点很值得重视,如三一语言学派的修辞观、语义分析和同义手段的选择、语境论。
㈠.三一语言学派的修辞观
所谓修辞观就是一个人(通常为学者,尤其是修辞学者)对修辞、修辞学的总体看法和宏观认识。王希杰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的修辞观:”在我看来,我的修辞思想就是动态的语言观。而在《三一语言学导论中》编写“修辞观”这一章节的胡习之教授认为,王希杰先生的修辞观主要表现在动态观、辩证观、表达观、伦理观四个方面。
动态修辞观。修辞是语言系统结构的运动。王希杰先生认为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性特征的,处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正是在这种语言观的基础上,王希杰确立了自己的动态修辞观。所谓修辞其实就是为了提高交际的表达效果,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而对语言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文化世界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在《修辞学通论》中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存在于交际中,是修辞主体对关系模式的有意开发利用,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从运动中考察修辞现象。王希杰先生把修辞学中所说的动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类是语言体系中的动态,即各种语言材料之间的对立、联系和转化关系。第二类是从思想上、从语言到话语构成的动态组合生成过程。第三类是把话语投放到交际市场上去,实现它的使用价值的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的活动过程。
王希杰先生的辩证修辞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联系观念。所谓整体观念就是处处从全局把握问题,全面辩证的把握交际中的各个要素。联系观念也就是依存与对立统一的观念,修辞研究要从事物多方面联系中观察各种修辞现象,从而把握修辞规律。
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学是从表达者这个方面来考察交际效果问题的一门学问。所以王希杰先生的修辞观是表达修辞观。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学研究的是交际活动中的表达,修辞学关涉解码,立足表达,而非语言因素的研究立足于表达效果。
王希杰先生多次强调修辞立其诚的原则,王希杰先生的伦理修辞观的核心就是修辞立其诚。这是王希杰先生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修辞理论的体现。
㈡语义分析和同义手段的选择。
该章节由聂焱教授编写,从王希杰先生“同义手段选择论的研究历程”、“同义手段”、“同义手段的选择”、“同义手段理论的历史与前景”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学说。王希杰先生在语言研究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同义手段这块阵地,他认为抓住了同义手段问题,也就抓住了修辞学的全部问题。王希杰先生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同义手段系统,这一系统是三一语言学理论大厦的重要构件,它贯穿于这座大厦结构的整体。
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学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积累形成期——20世纪60年代到《汉语修辞学》的问世。发展成熟期——《汉语修辞学》问世到《修辞学通论》的出版。延伸扩展期——以《修辞学导论》的印行为标志,可见王希杰先生在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对同义手段学说的研究。
王希杰先生把同义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较为科学的分类。主要有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语言单位的同义手段,语言风格的同义手段,辞格的同义手段,四个世界的同义手段,显性同义手段和潜性同义手段,零度同义手段和偏离同义手段,王希杰先生认为同和义决定了选择的必要性,而语境制约着同义手段的选择方式。选择同义手段的最高原则与修辞学的最高原则一样,也是得体性原则。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学就是一门选择同义手段的学问,因此同义手段的有无就是修辞学有无的必要条件。从修辞学角度揭示了同义手段的重要意义。可以说王希杰先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义手段研究进入成熟时期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换句话说,我国同义手段的研究进入成熟时期是以王希杰的同义手段理论研究为标志的。[1]218
㈢.语境论
所谓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或使用语言环境的简称。也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也叫交际场。王希杰先生认为语境有匹配功能,定位功能、填补功能、生成功能、预测功能。语境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所谓的广义语境就是社会文化学中所说的语境,所谓狭义的语境就是专指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单位的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与言语作品,话语所出现或所处的环境。王希杰先生根据自己的三一语言学把狭义语境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小语境可分为结构语境和组合语境,而大语境可分为物理世界的语境文化世界的语境和心理世界的语境。
㈣.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
聂焱教授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关于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这一章是特别的,因为其它专著中没有这一篇章。该章由钟玖英教授编写。王希杰先生特别重视方法和方法论问题,给研究生开的课程里就有语言关和方法论这一课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指导,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所以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指导。在语言学研究中,王希杰始终高度重视方法和方法论问题,并以之来指导语言学的研究。其研究的方法有:
1.古今中外法,就是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西方研究方法,古代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精密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
2.观察法。语言存在于生活中,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并且善于分析语言事实。王希杰先生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在课堂、家庭、旅行、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聊天时,随时观察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王希杰先生的各类语言小品足以说明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3.演绎法。潜性显性理论以及双关研究都是演绎法运用的典范。王希杰先生在一系列的文章专著中对各种潜性语言现象和修辞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潜性显性语言理论,最终创建了三一语言学理论。
4.移植法。就是从别的学科中移植来的理论方法。因为科学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方法本身是不自足的。王希杰先生自己就创造性地把适应于语音学的语流音变理论移植到语义学的研究中,提出语流义变的理论。把美国转换生成语言学用于分析语法现象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方法移植到修辞学、词汇学、文化学的研究中。
5.异中求同法,这是王希杰先生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和方法论原则,本质上说异中求同是一种符合辩证法精神的思维方法,或是辩证法的具体化。[1]384——400
四.与其他研究王希杰学术思想著作比较
在聂焱教授所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出版之前,关于研究王希杰及其三一语言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经硕果累累了。在《三一语言学导论》出版之前,聂焱教授曾主编过《王希杰思想研究》和《王希杰思想研究续辑》两本论文集。何伟棠教授主编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李名方教授主编的《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仇小屏、钟玖英主编的《灵活的语言——王希杰语言随笔集》、日本加藤阿幸主编并翻译的《这就是汉语——王希杰言语文化随笔集》、秦旭卿主编的《会说话就是财富》等《三一语言学导论》,学者们所编写的阐释王希杰先生学术思想的论著比较零散地阐释王希杰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对王希杰先生三一语言学术思想中的个别问题的研究,是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层面阐发的论文。其中聂炎教授主编的两本关于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的论文集——04年6月份年出版的《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共81篇论文,分九个部分对王希杰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05年12月份出版的《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共收录78篇论文也大体上分九个部分对王希杰先生的思想进行阐述,还加入王希杰先生与聂炎教授的网络对话)[2](192-193)是两本阐释王希杰先生三一语言学学术思想的论文集。这两本论文集的特点是:
1.聂焱教授论文集中的论文主要是从各种学术刊物、学报上收集来的已经发表的、对王希杰先生的学术思想活动研究的论文,比较零散地阐释王希杰先生的学术思想,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阐发。
2.聂焱教授论文集中的论文是对王希杰先生三一语言学术思想中的个别问题的研究,是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层面阐发的论文。
3.聂焱教授所主编的论文集中还没有明确提出三一语言学这个概念。
李名方教授所主编的《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是一本研究、探讨关于王希杰先生三一语言学的论文集,与聂焱教授所主编的论文集与有所不同,其特点是:
1.李名方教授主编的《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是有组织地向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知名语言学者约稿,最后审定编纂而成的论文集。
2. 李名方教授主编的《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所有的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王希杰的三一语言学。文章作者或者从王希杰的语言观、修辞理论和方法论进行宏观论述,或对王希杰修辞学专著展开共时历时的评说,或对王希杰的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透析发徽。[2](1)。
3.李名方教授主编的论文集中明确地提出王希杰先生的三一语言学思想,并且以之作为其论文集的题目。尤其是在为李名方作序的序言中,徐思益教授提出了三一语言学派的问题。
而聂焱教授所主编的《三一语言学导论》这本理论专著,对王希杰先生的三一语言学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深入的阐释。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对王希杰先生三一语言学的内部构成有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能够把握三一语言学的体系结构和学术思想本质。徐思益先生在《三一语言学导论》的序言中提到,《三一语言学导论》是在诸多同仁专题研究基础上吸取其精华,用编著者的思想理论、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专著,以荷花出水的清香姿色向人们展示了“三一语言学”的貌容,显示了编著者的别具匠心,高出一格。[1]1-2
参考文献:
[1]. 聂焱《三一语言学导论》[C].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名方&钟玖英《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聂焱《王希杰思想研究》[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5] 聂焱《王希杰思想研究续辑》[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