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随想录 | 
【随想录】
1980年的时候,我是初一学生,记得父母发工资的零头就是会计给的几个长城币,没有角币,都是壹元的,我就边砸着玩边买东西吃掉了。后来我就没有关注长城币,它现在价格也非常高了,最近偶然的机会,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只能研究研究资料了,币是买不起的。
国庆节期间,我浏览了网上一些长城币资料,也请教了一些资深币友,感觉版别非常复杂,仅1980年年号的就叫人瞠目结舌,晕头转向。不过,这反而引发我的兴趣。
据老币匠回忆,他们在1980年版成品中挑拣质量好的,装入塑料册作为精制币换外汇、为国家干大事、赚大钱。
这个问题就复杂啦!
何为“质量好的”币?挑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作业场景是怎么样的?总共投入了多少人力和时间等等细节,老币匠却都没有说。
虽然没有说清楚,但那些钱币实物摆在那里,钱币是会“说话”的,经梳理和归纳,在老币匠口口声声中所谓好的,原来主要是这些要素:
一是币面压印平整,正反面基本上看不到透印的彩虹、车轮光;
二是国徽、长城、文字喷砂或拉丝,特别是国徽喷砂或拉丝,突出国徽的庄严;
三是双面或单面底板呈现镜面效果。
只要同时具备以上三点的,都是造币厂认为质量好的,给装入小黑本、蓝本等纪念册子中,如果放在后来评级币里,基本上都是NGC、PCGS给的精制标签、半精制标签。
当然,由于是挑选,这就明确表明了还有一些这样的“好币”未被选入册,它们则混在整卷里了,与后来的“册拆”无缘,是“卷拆”,但币都是一样的币。这些“命不好”的精制币和半精制币数量是多少?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的。
每个人的视线都是有限的,甲知道这个,不知道那个,乙见过这个,没有见过那个,丙……,再加上有的版别数量稀少,相互交流沟通信息显得非常重要,我预感我会发现什么。

我感到整个1980年长城币宛如造币试验场,版本特别丰富,可能超过其他年份的长城币版本,这个现象符合新中国流通元角硬币、流通纪念硬币的起始阶段的总特征。
尽管谜团再大,但只要有官方零零星星的消息披露、只要有钱币玩家多多交流,大体脉络我认为还是能弄清楚的!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