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最严省份河南也“禁改限”,为何烟花爆竹无法一刀切

标签:
把重点放在如何更有序、科学、规范 |
分类: 新闻史料 |
news.ifeng.com
今年春节,不出意外会鞭炮声大作。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河南包括郑州、洛阳等地都发布通知,对烟花进行“禁改限”,此前对烟花爆竹控制最严格的河南省,已经正式“妥协”。
1月18日,在微博上出现一个热搜:河南正式放松烟花爆竹的管理,今年春节将允许恢复烟花燃放,上千人排队办理“燃放许可证”,每人交600元人民币。媒体介入了解,发现这是一个“误传”。在郑州中牟,确实有人在排队办理许可证,但不是“燃放许可证”,而是经营许可证;不是针对普通居民,而是商贩。
燃放烟花爆竹,在河南闹的动静特别大。这是因为就在一年前,河南还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最坚决的省份。
去年春节前后,河南发生两起有意思的新闻。元旦节跨年夜,在鹿邑县城人们大量聚集,年轻人燃放烟花爆竹并和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最终多人被拘留。春节期间,因为南阳市全面禁燃,几万南阳人到隔壁的湖北襄樊华侨城观看烟花,成为襄樊文旅经济的一大亮点。
安徽和湖北,对烟花的控制都是张弛有度,这让“最严格”的河南省显得有点孤独。很明显,“严格禁止燃放”的政策,在农村还是失败了。
这就是习俗的力量,在“禁止”的时候,燃放似乎还多一分快乐。当时,乡亲们都刚刚从新冠大流行中恢复,一部分还处在感染之中,不少人希望能够通过燃放烟花爆竹,博得一点生活的彩头,此时的禁止显得多少不近人情。
实际上,在最严“禁燃令”的时候,在农村那么多人依然能够买到烟花爆竹。他们花了更多钱到隔壁省去买,而在本省很明显也存在“地下市场”。
到底该不该全面禁止烟花?人们已经争论了好多年。有时是环保派占上风,有时“习俗”派更让人同情。河南省的实践,某种程度上说明全面禁止并不可行。既然如此,“禁改限”就有一定合理性,值得观察一下效果。
政策像钟摆一样来回跳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困惑。但是,如果以10年为一个观察单位,其实会看到进步:不仅烟花爆竹变得更安全了,也有更多人选择不放烟花。
在一种更有吸引力的过年习俗出现之前,与其争论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燃放烟花,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更有序、科学、规范的燃放上,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