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

(2023-01-14 15:58:59)
标签:

“享年”、“终年”、

“存年”、“得年”

“卒年”、“亡年”

根据死者的身份来使用

分类: 知识百科

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
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

沁说  2022-11-20 22:26  来源:快资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一种意音文字 ,它不只是简单的构词,如芥子纳须弥,可谓一字一乾坤,每个字与词都凝练了中华文化的哲学与智慧,从字源中更可一窥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礼仪等历史。

《红楼梦》第119章史太君寿终归地府中,写贾母去世,是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同样都是去世,“享年”和“终年”,究竟有什么区别?

《三国演义》里,写荀攸因曹操欲称魏王,劝诫无效后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水浒传》中,宋江邀郓城县都头雷横入伙上梁山,雷横推辞道: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

同样是表意去世,咱们就有享年终年存年得年卒年亡年等诸般说法。这些遣词或敬语,是严肃根据死者的身份来使用的,若是在礼教严格的封建社会,用错了可不是闹笑话这么简单。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措辞会有这么多讲究?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来理解了。

儒家五礼 :凶礼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大哲学体系。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自此儒家文化成为了后世历代所尊崇的正统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儒学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我们形容一个文明的社会秩序紊乱,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所以咱们中华民族才自称为礼仪之邦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儒家五礼中,包括了:吉、凶、宾、军、嘉。

——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

——跟殡葬、天灾有关的哀悼之礼;

——朝聘邦国、接待宾客之礼;

——军旅操演、征伐之礼;

——冠婚贺庆、敦睦宗亲之礼。

本文要讲的就是凶礼。凶礼又细分为五类: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的丧礼,与民间宗法制关系最密切,所以尽管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基本的礼俗结构。

一套完整的的丧礼,大体包括了棺殓、发讣、设灵、开吊、奠祭、入葬的步骤。

发讣,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礼节。讣,就是报丧。在封建君权社会,不同等级的人,死的称法也各不相同,《礼记·曲理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支撑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也是的讣告内敬词各不相同的原因。

报丧之礼:讣告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市井乡民,亡者寿终之后,都需要对外讣告通知,告知开吊下葬的日期。尤其是帝王崩后,要遣使告丧天下,往往会引发帝国内外的权力斗争。比如秦始皇东巡时客死于沙丘,权臣赵高与李斯便故意秘不发丧,扶胡亥继位。

清光绪帝出殡

对于平民来说,报丧的形式顺应了民间传承的习惯,发讣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普通人家通常是口头传达,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对民间宗法文化的重现。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去世时,便是口头发讣,派出四个近门子的族里人,按东南西北四路分头去给亲戚友好报丧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会选择以讣告的形式通知亲朋好友。

显妣,是对亡母的敬称,旧时男丧称作正寝,女丧则称内寝,所以讣文中说的是寿终内寝。讣贴是从晚辈的角度告哀,因此用了享寿一词,表示尊敬。

享寿,可以理解为寿终、享年。通过这则讣告,我们能够认识到,享年一词,是对长辈去世的用字措辞。

享年是讣文中的敬辞,通常用于五十岁以上的亡者,一是对社会有功绩与贡献的德高望重之人,二是用于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得年、存年的讣文措辞,是用于长辈对幼辈,相同意思的,还有疾终,也是长辈角度的措辞。

除了这些严格指代的具名,还有一些中性词表示死亡。比如终年、亡年、卒年。

香港演员廖启智病逝,媒体发讣信息所用的措辞,便是终年。终即死亡,陈述生命状态,不带有褒义和贬义。

终是个形声字,它的本字是,甲骨文形态,似一根绳索两头打结,表达终结的意思,终年,生命终结的年纪,用在讣告里,适用于各个年龄的逝者,比较宽泛,也不容易出错。

倘若非寿终正寝,逝者是非正常死亡的年龄,则殁年。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足可见古人对于丧葬礼俗的尊崇重视。赋予死亡以仪式感和精神意义,并非是封建文化糟粕,而是敦化风俗,培养爱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