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从古老的神话说起吧。
用什么来说明太湖的历史呢?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地理学家都可以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可靠的根据,把太湖的历史说得一清二白。然而他们都不像神话那样,“具有永久的魅力”。神话可以把历史推得很远很远,推到人类的幼年蒙昧时期,它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但却能发现当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它是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天书”。现代人可以评判它毫无科学性,但用历史观点来看,它们确是反映了先哲的伟大幻想,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动力,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神话的特定概念是指原始社会人们以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方式和主观幻想的形式反映远古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它是原始先民的原始思维的产物。这种神话的留存和传袭,说明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深沉和久远,太湖流域的神话传说正可以说明这里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广阔地域。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还是在开天辟地辰光,这块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太湖流域的神话,往往是这样开头的。这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太湖的形成自然也和天地溶化有关,陆地遭海侵,沧海变桑田,不知经历了几万万年。从这里盛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又可以看到太湖历史的端倪,至今太湖洞庭东、西山的渔民崇拜的偶像便是禹王。西山有“禹期山”,传说那是大禹召集各路氏族的头目商议治水的地方。大禹由于治水有方,解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是人们心目中征服自然的英雄,是人们所祟拜的神。于是神话便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的经验,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手段,而被人们承认并广泛流传。神话虽然带有神奇、神秘、荒诞不经的特点,但却是最初远古时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反映。在民间传说中,认为江南水网地区河道纵横,湖泊星布,水利发达,旱涝保收,都是大禹治水留下的功绩,于是大禹便成了水利功臣的总代表,这里还带有祖先崇拜的痕迹。当然更可贵的是大禹能为人民谋福利,使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这是人们不会忘记大禹的本质和内涵。还比如苏州虎丘山的来历,说它是大海中涌现出来的一座美丽的小丘,因此,它原来的名字叫“海涌山”①。至今在虎丘山上还能找到许多海涌山的遗迹,包括山顶盘石的地质形成,以及当时人们和野兽搏斗流传下来的“狮子回头望虎丘”的神话,都颇能说明太湖流域的远古历史、地理环境和人类祖先生活的情景。
民间传说和神话是有区别的。传说一般依附于一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风物,并以此为根据,从口头演化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传说常常成为人民自己写的不成文的历史,表达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相对立、相违拗,以致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太湖流域的传说非常丰富多彩,也许是因为太湖的风光太美丽了,太湖物产太丰富了,太湖流域的人太聪慧了,从他们口中传播的传说故事,是那样的绮丽多姿,神奇美妙,因此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永不枯竭。
太湖流域的地方风物传说,包括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一草一木。凡是有传说的地方,就说明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据说:太湖周围有800里,湖内有七十二座明山,七十二座暗山。又说太湖本来是一片平地,是“三阳县”的所在地,不知那一年发了大水,“三阳县”被沉到湖底下去了。当风平浪静时,还能看到湖底有“三阳县”的街道遗址。因此有“沉脱三阳县,浮起苏州城”(亦有说:“沉脱三阳县,浮起无锡城”)之说。这倒和苏北泗洲城被淹在洪泽湖下不谋而合。不过水淹泗洲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事,而太湖下面的“三阳县”,则无从查考,也可能是出于人们的幻想。但它可以说明太湖流域曾发生过无数次的严重洪水灾害,水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又是多么难以抗拒的自然力啊!但是它终于被人们征服了,使太湖成为能灌溉亿万亩良田和盛产鱼虾的聚宝盆。太湖流域有秀美而又壮丽的山河,这里的每一座山,都不甚高,但都很有灵气,并都载负着说不完的历史故事。姑苏城外西北有虎丘山,传说山下埋葬着吴王阖闾的遗体和他心爱的三千柄能碎石切玉的宝剑,其中有名的“鸳鸯剑”,正是著名的铸剑能手干将所造。那剑的锋利,有虎丘山腰的一块一切为两的试剑石为证。姑苏城外西南有一座灵岩山,那里记述着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一段历史,他中了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为西施建造了一座世上无双的馆娃宫,最后夫差终于丢掉了吴国大好河山。靠近这里的天平山,有宋代范仲淹的祖坟,满山满谷流传着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的传说,连山上的怪石,也成为范仲淹忠心耿耿的明证,称为“万笏朝天”。有了这些风物传说,就使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为闻名。
“无锡锡山山无锡,九龙嬉锡成九峰”这句民谚,述说着无锡太湖之滨九龙山的来历。龙生九子,原来都是浪荡子,有一天他们看到天上降下一个银光闪闪的大锡球,堆成一座锡山(说不定就是一颗流星),九个龙子便像得到最好玩的宝物,你争我夺,将锡球推过来推过去。龙来了,水来了,三天下来,锡山一带的庄稼、房屋、统统给淹没了,成了白茫茫一片汪洋。在这危急的时刻,有九名身强力壮像金刚一样的勇士站出来,他们齐声说:“有锡争,无锡宁,锡山引来九条龙。我们把锡山挖掉,九条恶龙就不会胡闹了!”于是“人心齐,泰山移”,锡山的锡都被挖掉挑走了,九条小龙的龙须也被剪掉了。于是“龙无须引不来水,龙无水生不了云,龙无云上不了天”,九条小龙停在陆地上发不了威,变成了现在的“九龙山”。本来有锡的地方,也就变成了“无锡”了②。这个故事便把富饶的无锡述说得更具神秘色彩。把蜿蜒的山脉象征为龙,或者把龙拟人化,这在民间传说中是屡见不鲜的,它是人们形象思维的产物。太湖流域的山水,自有一个龙王的世袭家族,在龙的世界里,也象陆地上的土地老爷一样,是各霸一方的。据说太湖水府的龙王为洞庭君。唐人小说《柳毅传书》中的主人公柳毅,就曾做过洞庭君,这位龙王的形象自有江南书生的特色,不似一般想像中突目虬须、张牙舞爪的龙王那么可怕,这是吴地祟文轻武的曲折反映。江南山多水多,旱情较少,不像北方,对龙崇拜得那样五体投地,在那里,龙是天子的象征,是封建帝王的化身。而在这里龙往往是善良的平民姑娘孕育出来的孝子(如“白龙公子”)。龙如以水为患,必然遭到神人的镇压。这是太湖龙文化的特色。
在太湖流域可以说凡是有湖、河、潭、泉的地方,就流传有民间传说。不仅是湖河潭泉本身,还联系到桥梁、舟楫的传说,船民渔民的传说,与水有关的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以及名胜古迹、地名的传说,不胜枚举。这些传说无不带有水乡特异的风采,太湖流域本来就是一个大面积的风景区,民间传说赋予自然物以人文的色彩,而显得格外迷人。
《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是中国的四大传说,它们在太湖流域都深深扎下了根,并且广泛传播。太湖的人民对深受徭役之害的孟姜女和万喜良,寄予深切的同情,传说苏州书生万喜良为逃避徭役而去松江,与孟姜女喜结良缘,就在新婚之夜,由于恶奴的出卖,万喜良被官府捉去造长城。孟姜女寻夫路过苏州城,经浒墅关,绕镇江,渡瓜洲,经维扬(扬州)去嘉裕关,因此,太湖流域到处有孟姜女寻夫的足迹。最后孟姜女为报夫仇,戏弄了封建统治者秦始皇,厚葬了万喜良,然后投入太湖自尽,留下千古美谈。苏州传说白蛇和青蛇是在苏州下塘河里巧吞吕纯阳抛下的仙丹而化成人形的,白娘子和许仙曾在苏州开“保和堂”药店,他们研制的“避瘟丹”解救了大疫之年穷人缺医少药的痛苦,还有白娘子在苏州神仙庙大战茅山道士等,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水乡人民对蛇的崇拜,以及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中“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最精彩的片断,都是“水性”十足,可以说是水文化的产物。据说梁祝的故事源于汉乐府《吴声歌曲》中的《华山畿》,其中“同冢”、“化鸟”、“阴配”等悲剧情节都很相似。关于华山畿,近年镇江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已在丹徒县石桥乡华山村作了调查,发现那里是“华山畿”的发生地,至今当地还有不少遗迹,老年人还能讲述许多华山畿的传说故事。相传祝英台是太湖之滨祝家庄人氏,宜兴善卷洞口有“碧鲜庵”,庵中有“祝英台读书处”的石碑,附近还有“祝英台琴剑之冢”的墓碑,这是太湖流域流传的梁祝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发生地是在苏州昆山和太仓交界的蓬朗乡,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曾经落户到这里,生活了许多年,生了一子一女,不料王母娘娘闻知此事,派天兵天将来逼织女上天,牛郎舍不得夫妻拆开,用箩筐挑着两个孩子随后追赶,织女怕他们到天上受到惩罚,便拔下头上的金簪往身后一划,牛郎面前立刻出现了一条大河,翻滚着波浪,将牛郎和孩子阻隔在对岸,这条河就是现在的蓬朗镇市梢的黄姑泾(黄姑,原为河鼓,天上牛郎星名)。过去河旁还有座庙,供着牛郎织女的塑像,老百姓年年都要在七月初七举行祭祀仪式。
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是最具浪漫幻想的民间口头创作,是中国民间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表现了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诸特点。而这四大民间传说都在太湖流域广泛流传,并使其变异为更富有水乡特色,这并非偶然,它不仅说明太湖地区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还充分说明太湖流域既有很深的乡土文化根基,又和其它地域文化相融合,吸收其营养,发展本地区的文化使其更具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和“水文化”总是分不开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