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文理分班吗?
(2009-02-07 13:18:00)
标签:
教育文理理科分科杂谈 |
分类: 激扬文字----论、点、评 |
看到教育部门就文理科是否分班的问题在征集民意,大有文理不分科的趋势,其实,文理科的分与不分能解决多大问题呢?
我是一个文科生,之所以没有选择理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对理科的课程搞不明白,理科的成绩不如文科,自然而然也就学了文科,至于兴趣,更多的是在选择文科以后才产生的,之前也不懂什么。我想理科生大部分也是如此,因为背东西觉得困难,记不住,就选择了相对理解性强的理科。对于一般人而言,文理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看哪一边的分数高,当然,只是一般人,不排除那些志存高远,励志在某一领域建功立业的高级人才。之所以会造成依据分数而选择文理的现象,根本在于一切在高考的分数面前都是惨白的,都是无用的。选择人才的体制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自然是适合该体制的一整套方法,就体制本身,我不想讨论他的好坏,但只要是实行现有体制,别的都要向高考分数看齐,都要为高考分数让道。
现行的高考制度,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以外,再加上史、地、政的文科综合或是理、化、生的理科综合,也就是现在的高中生除了其他科目,必须要学六门课程并且要学会学好学精。且不说学习的质量,单单是学习这六门课程就已经很不容易,已经是相当的辛苦,何况还要学好学精。若不是这样,前几年也不会大打减负的大旗,想让学生们轻松一些。倘若文理不分科了,那一个高中生就要除其他科目外,必须学习九门课程,若高考的难度和分科时候相当,那这九门课程也必须学会学好学精,六门时尚且要减负,九门时应该减什么呢?若因为课程数量加大而减低考试难度,恐怕又达不到那些呼吁分科的专家们的要求——因为专家们的理由是分科造成学生的综合性的通识素质缺乏。这样看来,分不分科都不合适。
上高中的目的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回答是上大学。大学的教育是什么?我不是专家,很难给这样一个专业性的问题下定论,但我是大学生,我可以描述一下我看到和理解的大学教育,注意,仅局限于我自己。第一,大学的教育不是通识性教育;第二,大学的教育专业性很强;第三,大学的教育越来越职业化。如果这三点符合现状的话,那么一个具有综合性的通识素质的高中生到了大学,不也是会被塑造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吗,那高中三年的素质只是说着好听罢了,何况韩非早就说了:术业有专攻。高中改,大学改不改?大学不该,高中改作用大吗?
就现状看,改革势在必行,关键是看怎么改,改什么。如果课程科目的设置一定要改,倒不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必考科目,把文科和理科作为选靠科目,必选若干门。相应的降低必考科目的难度而提高选考科目的难度,把基础内容做到知道,而兴趣内容做到精神。大学正好也有专业之分,这样也是和兴趣选择同出一辙。这样改革的同时给日常教学带来很大挑战,但对于人才战略而言,这样的挑战可以克服,且有大学选课上课模式作为参照,实施起来只是个习惯的过程。
从减负到模块教育,从校本课程到如今的文理文科,我们听了太多太多花哨的名词,希望这次的改革能在实际方面有所突破,真正解决一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能让更多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前一篇:过年八天乐,聚会最快乐!
后一篇:J.LAW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