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端午母亲香袋记忆文化 |
分类: 风铃散韵 |
端午印象
粽子开始在街道上飘香,香袋也悄然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小铺,屈指算来,又是一年的端午佳节快到了。我对着故乡的方向微笑,幼时的记忆涌上心头:母亲的香囊快要做好了吧,父亲是否会记得他的生日,还有,那博学的老师又为端午准备了什么课题?
那时候母亲还很年轻,做的一手好针线活,每逢端午节都要给我们姐弟三人每人做一个香囊。父亲在外地教书,把我们送到学校后,母亲就一个人漫山遍野地找中草药,诸如白根、茼蒿、芩草之类,将它们的根茎刨出来带回家,洗净,晒干,又把那些根茎表层的皮刮下来碾碎成末,混在一起便是天然的香料了。
端午的清晨,我和弟、妹总会围在母亲身边佩戴五色线,五色线又叫五彩缕,由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组成,母亲把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拧成一股给我们戴,手腕上、脖颈上都要有,最小的弟弟连脚腕上也是要佩戴的。母亲叮嘱说要到六月六才能解下来扔进下水道,被水冲走了会一生平安。
那时候端午节还要上课,同学们都戴着漂亮的丝线,虽是平素很熟悉的人,也不免添了许多新奇,我们叽叽喳喳的讨论谁的香袋更漂亮。老师走进教室,大家马上静下来,奇怪的是老师也没有马上说话,空气中隐隐有种怪异,师生相对着静默。“屈原啊,”老师忽然抬头说话,目视天花板,双手背后交叉夹着教科书,保持那个姿势静默半分钟,低头又一句:“屈原!”我们都有些愣了,老师依然不紧不慢地抒发感慨,足足有五分钟,只反反复复地念屈原,间或微笑,叹息,沉默。后来老师讲了屈原的平生,端午的由来,以及《离骚》的片段,那是我上过最有意义和情趣的一节课,时隔二十余年仍记忆犹新。
端午过后就是父亲的生日了,可父母都在忙着收麦子,时常记不住这事,即使记得也无法抽空休息。那天放学后我绕了几里路到镇上,看着琳琅满目的货架发呆,我只有一元钱,还是省了几个月的,最终只买了精致的小蛋糕,小心翼翼地带回家。父亲接过时微微愣了一下,笑笑地说我懂事,回身把蛋糕给小弟吃了。我当时以为父亲不喜欢吃蛋糕,后来才明白是不舍得吃啊,而今端午成了法定节假日,一定赶回去让他开开心心地过个生日。
端午,总是浪漫又带一线伤感,幼时的美好渐行渐远,如同故里的炊烟,袅袅然走进记忆深处,只在夜半开出曾经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