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莲花芙蓉寺院文化 |
分类: 风铃散韵 |
水佩风裳话芙蕖
关于芙蕖的诗句有无数,最爱姜夔那句“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百花凋谢时荷方初绽笑颜,从菡萏到鞭蕖,掬水为佩,裁风做裳,悄然为在水一方的清寂添了三分温婉。
这样的时节,即使到不了江南,也该找个有莲的湖泊,遥遥地怀想下涉江采芙蓉的情趣。而我生在中岳嵩山脚下,最是缺水,池塘尚不多见,更不用提湖泊了,还好山下坐落个法王寺,寺里有放生池,也不知哪代方丈撒下莲子,从此年年都有莲花可赏。
初见莲花时我尚在读中学,周末和几个好友登山,误打误撞地闯进法王寺后山,那里不是游览区,平日也不许游人进入。众人惊讶于这处不曾为人开发的风景,但见林木丛生,古塔高耸,更为奇者早有一人在绕塔而行,而他背后赫然是一个半米多高的蜂窝。攀谈间得知他是云游僧人,法名恒慧,现做客嵩山,恒慧法师见多识广,众人深深折服,随其前行,不觉到了寺院。恒慧法师放下身上的蜂窝,邀我们同去放生,就这么不经意间,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莲。
放生池在后院大雄宝殿前,四周围一圈大理石栏杆,水面低于地面约两三米,水倒清净,可见方丈也很费一番苦心的,毕竟山上缺水。我们爬在石栏上向下望,放生的鱼儿戏于莲叶间,荷花含苞,此景恰如青莲居士所写:“曰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恒慧法师一边放生一边讲些关于莲的典故,我们听得入了神,原来寺院里莲花的种植也是有讲究的。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与莲有极深的渊源,他出生时,皇宫池塘中长出一朵白莲花,大如车轮,而他觉悟后,观树经行,一步一莲花,传教时坐的也是“莲花宝座”。
佛经上说,人间莲花不出十瓣,天上莲花不过数百瓣,而净土莲花可达千瓣以上。莲花开处是可以见佛性的,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就是拈花微笑的典故,迦叶所笑正是莲花的单纯与美丽,他也由此得到世尊正法。
更为神奇的是鹿女,她步步生莲,后成为王妃,一胎生下五百个儿子,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成为保护国家的英雄,因此被封为莲花夫人。
那天我们在寺里赏莲,也随着恒慧法师上殿听法,直到晚上才回。从此,莲在我的心里的印象总是与晨钟暮鼓相伴,及至后来在外地的公园或湖边看莲,总觉得少了许多情趣,心里念念不忘的仍是寺院芙蕖。
而今,我又来看莲,寺院还是原来的寺院,却成了旅游景点,掏钱买门票时心里有些不舒服,像回家受到了阻拦。这一池莲开的正好,可有谁曾见过当年?朋友们读完大学后都在外地有了着落,恒慧法师更在我们中学还没有毕业时又云游四海,我再到这里也不过是路过。
无端地忧伤起来,曾经最美的一处风景在经年之后,竟变得如此平淡吗?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除了这里,还有哪儿配得上如此佳句,”旁边俨然是几个中学生,“太美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莲花!”
我与他们交谈起来,说那些关于莲的典故,说当年的恒慧法师,看着他们向往和佩服的眼神,一如看到当年的自己。忽然想起《群芳谱》曾说过莲花是唯一的“华实齐生”的植物,莲花因此被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圣物。那么由莲看来,此时的境况早在彼时已注定了,一切还有何可伤感呢?
“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故莲之意,不在世事沉浮,不在时空轮回,只在山涧寂寞无人处,纷纷开落,这方是“道法自然”的真谛。
心静如水,隐隐地我听见《西洲曲》,它斜斜地掠过了六朝盛世,将韵律隐在池里,合着雾霭低头弄莲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