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2008-03-14 14:13:21)
标签:

杂谈

曾经是传统社会读书人必读书和传统教育核心文本的《论语》,作为不朽的经典,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对于关心现代教育的人来说,问题在于:《论语》对于今天的教育,是否仍然具有它对于传统教育同样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如果《论语》对于现代教育具有不同于它对于传统教育的意义,那么是什么样的意义?这学期有幸参加了陈家昌教授教学的《论语》学科,有了一点体会

一、儒家的基本教育理念

很显然,很少会有人认为《论语》对于现代教育具有它对于传统教育同样的地位。一方面是孔子本人和《论语》都不再具备他们在传统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理念、目的、方法和任务,也迥异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当然有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科举当官等实用或实利的一面,其末流也的确是如王韬所言:其所学者章句,所业者文词,所志者科名耳。其于当世之利害,钱谷兵刑之实务,漠然置之度外。但儒家传统教育的理念却是将此实用的考虑排除在外的。儒家的这个基本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生目的的根本理解基础上的。而《论语》一书,正是孔子实践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记录。它并不抽象谈论义理,而是从实人实事出发,寓义理于实人对实事的具体应对判断和抉择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指点宇宙人生的大关节。根本目的,不是传授一般知识,而是通过对具体事情、具体处境的点拨,使学生得以通过日常立身处世的种种行为,人格境界得到提升,成己成物,达于大道。

二、现代教育理念

《论语》在传统教育中的意义,的确是与现代教育的目的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种体制,现代教育只能是现代性体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适应现代性体制发展和物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又不能不是现代性理念的一部分,它必然以现代性关于人的理念为其哲学基础。

如果说传统教育是一种内向性教育,教学者都向内用力,致力于内心的丰富和完善以及人格境界的提升的话,那么现代教育绝对是外向性教育,受教育者不断向外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再不会将向内用力看作是教育的一部分。

总之,无论作为制度还是作为理念,教育在现代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的目的、视野和任务都从内转到了外,从人转到物,从德性转到知识,从行为转到技能。而它的根本原则,则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的现代性的总原则——有用性。这个原则控制了现代人生活的一切方面。

三、《论语》作为通识课

以现代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宗旨来衡量,《论语》对于现代教育不但没有它对于传统教育的那种意义,极端言之,简直就没有什么意义。现代教育要求向受教育者提供客观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俾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人生中可用于谋生。但《论语》却根本不能提供什么专业知识。现代教育要求教给学生以谋生的技能,《论语》当然更不能提供这样的技能。现代教育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以使他们对今天的世界和人类社会有一大致的了解,《论语》所说的一切似乎完全属于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时代。今天很少会有人认为它像普通的教科书那样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它充其量是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或中国文化史的文献。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样的知识有用吗?回答是,当然有用,并且,正因为是这样的知识,才有用。所以,《论语》既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的专业课来教,也可以作为通识课来教。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专业课教授的内容自然是专业知识,而《论语》显然不可能是像理论物理或解剖学这样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是像文字学或史料学这样的专业知识,甚至也不可能是像文学史或某个断代史那样的知识。总之,它根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理由容当后论。那么《论语》如果作为通识课又当如何?

 应该说,通识教育是针对现代教育的弊病而出现和被人们提倡的。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着眼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更不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只是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为能事,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狭隘,缺乏道德理想和判断能力,缺乏人文教养和关怀。对未来固然毫无憧憬,对人类伟大的过去也没有任何兴趣。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他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技能娴熟,思想贫乏。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担当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评者和文化的守卫者的责任的。人们试图以通识教育力救此蔽。

四、《论语》对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

但是,《论语》作为知识对象,其价值就非常有限了。按照马一浮对《论语》内容的概括,《论语》有三大问目,一问仁,一问政,一问孝。此三问目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不属于知识的范畴,要把它们作为知识来教,就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性质。《论语》的许多内容涉及的是天理人心、政道治道、道德判断、人格修养,人们当然可以按照现代的教授习惯将它们作为知识来教。但君子不器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些思想,作为纯粹知识来教的话,成了什么?还有它们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吗?

当然,并不只是《论语》这一部经典难以适合现代教育,多数儒家经典乃至其他某些经典,都有这样的问题。问题当然不在经典,而在于现代教育本身。如前所述,现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人与自己的世界、与他人、与自然界对立两分,也就是主客体二分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然而,《论语》无法适应现行的教育体制,并不证明它对于现代教育毫无意义。恰恰相反,这证明它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管对孔子和《论语》看法如何,无人会否认《论语》的经典地位。所谓经典,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百世而不磨。《论语》之所以为经典,并不在于它包括了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样所谓的道德金律或道德训诫,而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和精神对于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包括如何看待教育。

在现代教育影响下,今天人们很少能理解夫子的立场了。在现代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眼里,《诗经》只是知识对象,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知识的唯一标准是正确,正确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如果把人与他的历史以及历史产生的一切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人是认识主体而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是客体的话,上述看法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将人与其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视为一体,如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的话,上述看法的有效性主张就不是无限的。人固然可以把他的周围世界视为认识对象,但事物对我们并非只有成为认识对象这一种可能。如果不把人视为孤立的主体,而视为有机世界的一个有机分子的话,那么万事万物未尝不就是人自己的种种现实和可能。

现代教育向《论语》提出了挑战:如何不成为知识的对象而成为学生成德成己的途径。反过来,《论语》也向现代教育提出挑战:如何保持教育传统培养教化人的功能,而不至于蜕变为职业培训。这里涉及的显然不仅仅是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如何教学《论语》的纯粹方法论问题,而是教育的根本理念问题。这才是《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