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堂如何精讲精练
(2008-12-16 11:35:31)
标签:
杂谈 |
要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精讲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全过程都要精。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把握课文的精要之处,集中精力,突破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提高讲授水平,讲究艺术,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锤炼教学语言,取消一切无效的教学活动。
1.精简多练,导练结合。“精简多练”是指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时要精练讲解,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精讲就是要讲重点、讲疑点、讲难点,所给出的例句要精炼、典型、实用,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灵活运用英语。“导练结合”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训练的步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学一句,就要真正掌握一句,到交际场合能够脱口而出,所以练的方式十分重要。教师要吸收一切有效的方法为教学服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要活学活用,激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强化用英语口语讲授,但不排除母语。初一学的汉语习惯已基本形成,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性较大。充分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造外语环境,尽量减少负迁性的作用,无疑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一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初一只要使用简单的英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训练,而且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易于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必处处借助母语翻译。当然,对于抽象意义的单词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适当用母语点拨一下,不仅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控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中学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传授自学方法,并从初中抓起,如教给学生记忆26个字母的句子——A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提供记忆动词be的变化歌;教会学生查字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律;用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指导学生建立“做学习有心人”的学习卡片,随时记下单词的合成、转化,派生词和反义、近义、同音词;帮助学生过好音标关,用读音规则来拼写单词;坚持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先听录音,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等等。
5. 英语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即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分层根据新课程难易度的差异,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第二类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第三类是难点知识作业分层 课内指导分层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因此课堂操练也要分层,因为课堂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必须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操练。而操练又包含听、说、读、写四种形式,以口头对话练习为例,鼓励 A 层学生脱离课本,自由交谈,进行自编对话,以 Pairwork 和 Groupwork 为主要形式;对于 B 层学生,我则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口语训练,给他们足够的表演的机会;鼓励C层次的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课外指导分层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补充不是单纯的课堂延时,也不是变相增加学生的题量负担,而是针对性的指导。对差生而言,除了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困难的症结,还要对他们的个性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而对特长生来说,要指导他们阅读课外英语书籍,如浅显的英语原著等,不断扩大他们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同时,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