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柱吞嬴
文天祥在他的《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中有一联非常豪迈的诗句:“睨柱吞嬴,回旗走懿。”这联诗句一共包含了两个典故:前者歌颂蔺相如勇斗秦昭王(也称秦昭襄王),后者歌颂诸葛亮计退司马懿。这里我们只述蔺相如勇斗秦昭王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持有楚国那块极其珍贵的和氏之璧,于是派使者带着国书来见赵惠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这块玉璧。赵国上下明明知道秦国是以强欺弱,(已有张仪欺楚的前车之鉴),但又无可奈何。这时,门客蔺相如挺身而出,愿临危负命前往秦国交涉。
赵王问:“秦王用十五座城邑来交换我的和氏之壁,你认为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给他。”赵王又问:“秦国若得了我的宝壁,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壁,赵国如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城,理亏的是秦国。权衡两策,宁可先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如果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壁留给秦国;如果城邑不能归属赵国,我一定完璧归赵。”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壁,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双手捧着和氏壁献给秦王。秦王极为欢喜,把宝壁传给左右观赏,左右山呼万岁。秦王再不提十五座城邑的话题。相如警觉地走到秦王面前,说:“璧上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顺手拿过秦王手中的玉璧,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壁,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非常重视,随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企图以十五座城邑相交换的空话骗取和氏之壁。'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能欺骗,何况大国之间的礼尚往来呢?因此,赵王才斋成了五天,派我带着玉璧来到大殿之上拜呈国书。可是,大王您态度倨傲,礼节轻慢,将玉璧在美人间嬉传,却无意偿赵王城邑。所以我只得收回玉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就将同宝壁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装出就要撞向庭柱的样子。秦玉怕他真的损坏宝壁,起身向蔺相如道歉,还召来主事官吏,摊开地图,煞有介事地指明从某地到某处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相如早已看穿秦王耍的把戏,说:“和氏之壁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送璧之前,特地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在斋戒了五天之后于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计难以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相如估计秦王虽答应斋戒,但必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壁,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当秦王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再来请蔺相如时,蔺相如说:“秦从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是信守过盟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已经派人将宝璧抄小路送回赵国了。如今秦强赵弱,大王果有诚意,尽可以派遣使者带上交割城邑的文书前往赵国,赵王岂敢为了保留一块璧玉而得罪大王您呢?我知道自己犯了欺骗大王之罪,该杀该剐悉听尊便。秦王和满朝大臣面面相觑。
最后,秦王不仅没有杀蔺相如,反而好饭好菜相待,准他安全回国。
在强秦面前,一个是发生在楚怀王时期的“张仪欺楚”,一个是发生在赵惠文王时期的“完璧归赵”。楚怀王因为贪图商於六百里之地而被秦国玩的团团转,最终连怀王也被囚死在秦国。赵惠文王因为不为秦王的十五座城邑所引诱,头脑清醒,有理有节,最后既成全了完璧归赵的典故,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由此可见,廉与贪是天壤之别,存亡之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