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前几天看到其中一篇“不要捉弄孩子”,让我十分受用,忍不住要来个读书笔记,也和大家分享分享。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这是篇首语。当时看这句话,并不太懂。心想有哪个大人会去捉弄孩子,让孩子不开心呢?!看完文章后如醍醐灌顶,反省之后原来我们在无意中常犯这个错误。当时我赶紧划出重点部分让杨杨看,他很爱逗孩子,一旦尺寸把握不好就演变成捉弄孩子了。
OOKK自己玩的很开心时,为了逗他们,我会故意说“妈妈不要你们了,妈妈走了!”,然后装着要走的样子,并偷偷观察他们的反应。一看到他们的表情顿时变样,小嘴一撇想要哭并赶紧站起来追我,我心里就一阵高兴“啊!两个儿子还是蛮爱我的,好有成就感满足感!”,这时才高兴地走过去抱起他们。其实每次我自己也知道这样并不好,但一直没意识到它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有多大。还有,有时候喜欢OOKK的阿姨逗他们,手里拿着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跟他们说“快叫我,叫我了我就给你玩。”这个时候他们并不都是那么配合的叫人家,然后阿姨又会装做生气要拿走玩具的样子,马上他们的表情就僵住了,然后几个大人看到他们的样子会笑做一团,他们更觉得委屈了小嘴一撇就要哭,这时阿姨才把玩具递给他们并哄着他们。...类似的事情还蛮多。
“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这是书中的原话。是啊!平时我们这样逗孩子,其实娱乐的只是我们自己,无形中却伤害了孩子。我们大人在做这些时,目的也很单纯,只是想逗孩子玩,都是没有恶意的。但是我们都忽略了“捉弄”孩子和“逗”孩子的区别。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经常用欺骗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着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明白了这点,我真是越想越后悔。OOKK从年纪上看是还小,才十四个月大,可是小孩子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并不是我们大人所想的那么的“小”。他们会看大人的脸色,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他们瞬间的表情变化就能得知他们幼小的内心世界所受的折腾。对大人来说这是小事,可对孩子来说可是大折腾。就如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其实虽然我也明白孩子人小心不小的道理,可是在生活中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实际上小看了孩子并伤害了孩子。谁也不想去捉弄孩子,可由于意识不到,捉弄孩子的思维方式依然存在。尤其是我们家俩孩子,更容易在无意中去做出利用一个去捉弄另一个的行为。这些天我和杨杨总在说“逗孩子但不要捉弄孩子!”。呵呵!希望能铭记在心。不管家人还是外人在和孩子玩时都应避免出现捉弄孩子的行为。
P.S:黑体部分都是引用书中的原话。顺便给姐妹们推荐一下这本书。当时在当当网看网评,有人拿来与池莉的《来吧孩子》对比,说尹建莉的这本更为实用,看着更舒服。我没看过池莉的这本书不敢妄下评。不过原本是想买她这本的。看了些网评,再看了摘录后还是决定买了尹建莉的。现在还没看完,但看了几篇都蛮受用的,有很多理念都很独到,也都是我平时没意识到的,值得一看吧。平时蛮讨厌看那种说教形式的,家里有以前买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很说教都看了几页都不想再看了。
发照片吧!上周五变天,然后过了两天低温度的周末。小朋友们都穿上秋装啦!
笑的很灿烂的OO同学

搞怪表情的OO
正常笑容的OO,趴在地上找积木的KK,在背后充当背景的OK爸。。。
矜持笑容的KK


夸张笑容的KK

扮可爱的OO


走路的KK,手里拿着一根豆角

喜欢玩电脑的KK,一手鼠标,一手键盘。以后和爸爸一起魔兽好了!!!

在妈妈背上的OO(OO现在蛮喜欢被人背着,经常走过来双手从背后抱住你,意思就是要背啦)

一起玩耍的OK小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