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高一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以前。
(2012-11-08 14:16: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随笔 |
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在管他的成绩了,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固然可喜,考上个一般的大学,也没什么值得忧虑的,反正将来吃饭靠真本领。只要在上大学期间,把自己的特长——英语学习到极致,将来还愁什么呢?
话是这么说,还是有点不放心。这不,前天在淘宝上将他的化学和物理课本买了一套回来,打算自己参考用。
不管怎么说,成绩这玩意儿,只要父母能辅导一点儿的,总是管用。你可以深入到孩子的学习内部区,体会他的进程,了解他的程度,及时解决他的知识漏点和不足。如果,完全凭他自己去学,预习——复习等循环。总觉得要差点意思。
不是有父母,当孩子开始上高中了,就立刻辞职陪孩子一起学习,最后考上好大学的故事吗!咱们尽管没必要那么做,也不能太逆势而行了。
书买回来了,我还真没有什么时间看,多少有点花钱买平安的感觉。不过,昨天还是用上了,晚上孩子回来,告诉我今天老师讲了个化学公式,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趁着孩子上网查的时候,我赶紧看相关概念。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已经整明白了,我还是不大放心。现学现卖,把刚看明白的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等概念反复盘问了一下孩子,看看这些基本概念他是否掌握清楚了。
这一点我是知道的,高中的物理化学,基本概念要非常清晰就是上乘的了。如果在基本概念清晰的前提下,能够多做几道题巩固一下,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这多做几道题,一定要孩子自己去挤出时间来。而事实是,有多余的时间,孩子一定会想办法放松自己的,读读书,或上网聊聊QQ。对于高中的孩子,你每天一分钟都不让孩子网聊的话,绝对是太残忍了,而且也不公道。所以,这多做几道题的想法,我是真不敢指望了。
孩子最近特别喜欢看余华的书,这“农民”的作品,有什么好看的,我是真不喜欢。呵呵,顺便说一句,我可不是歧视农民啊,“农民“这个词在北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一种乡村风格。当代中国的文学家几乎都是农民作家,我一般都不大爱看他们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了。余华还真不是农民出身,不过看他的写作风格,真的很农民的,反正不是我喜爱的风格。
前几天有一回,粽子很早就做完作业了,我让他有时间做好复习预习工作,他这才想起来做一张老师发的数学篇子。没过多久,就十分沮丧的告诉我:“我自信心要完蛋了,5道题一道都不会做!”
我赶紧看看是咋回事,都是对数方面的,这方面的知识我早忘光了,是一点也帮不上孩子啊,赶紧上网查相关概念。我按照做数学题的一般思路,对孩子稍微提示了一下,很快孩子就解决了四道题。到第五道的时候,是死活不会做了。我在网上看了半天对数的定语,性质,及基本公式,也丝毫没有任何进展。说实在的,一看这些公式,我就有些头大了。我知道,只要我沉下心去,多费点脑细胞,是能看懂的,但是,绝对需要点时间了。
最后,我把这道题直接放到百度去搜,结果一下子搜到了答案。这答案我看不懂,就让孩子自己看,不一会儿,小粽子就说,看懂了。
第二天,回来之后,小粽子告诉我,昨天对数学失去的自信,今天又恢复了。我问他怎么恢复的,他闲我烦,不肯说细节了。
我只好自作多情给他讲述一些大道理,也不知道他是否能听进去,我说:“如果是新学的知识,题不会做,不需要失去自信,如果知道了答案,以后还不会做,才可以失去信心呢!”
另外,我又反复强调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让孩子听课时一定要多思考,任何新概念,都要来回想好几轮。想透了,也不用做太多题。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阐述那样的观点:“如果,概念清晰了,再想方设法,挤出点时间,额外做几道题巩固一下,就绝对可以取得好成绩了。”呵呵,我打赌,这话他绝对没有听进去。
一次数学,一次化学,接连两次经历,也让我多少有些安慰。从前上初中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哪些知识,哪些概念没有掌握。你都得假设孩子都没掌握,一点一点的给孩子系统的捋。如今,至少孩子能告诉你,有哪些不明白的,这反而让我踏实了很多。
本来,我不打算让孩子额外再做一套题了,因为觉得孩子不会有那个时间,而且会太紧张了。但是,如果不额外做点题目,我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学习进程。毕竟学校里的作业我基本见不到,考试卷子我都见不到啊,所以必须要自己动手了。
学习成绩这玩意儿,如果有办法,还是尽量帮助孩子能提高一下吧!
不过,到现在还没找到满意的参考书和习题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