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网友 pcxiao评论——小学时期语文的地位与作用

(2011-10-08 11:02:52)
标签:

杂谈

网友pcxiao

大粽子,您好!可以看得出您是一个为了孩子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经过很多思考的爹,非常称职的爹,尤其是在英语和数学方面。不过,关于教育目标和语文(或说国文)学习方面的思路,我个人有非常不同的意见,在此仅作讨论。
第一,教育目标。我个人认为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是教育的短期目标,而不是最终的长期教育目标。当然,绝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把高考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是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但不能就此认为就是合理的。有能力的家长应该为孩子整个人生的规划进行相应的学习战略规划,而不仅仅只规划到高考。
第二,因为战略规划的目标不一样,语文的地位就不一样了。在目前的小升初中,语文的地位远逊于数学和英语,这是不合理的。数学、英语方面的牛蛙,成不了未来的牛人,这样的牛蛙最大可能是成长为“有知识、没文化”的匠人型人才,即成长为缺乏文化内核的人。这是现行整个教育体制非常缺失的地方。
第三,如果从整个人生战略规划来讲,语文的地位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应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语文课本仅仅能满足孩子识文断字的要求,是非常浅的,需要家长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加深。诸子百家的文章、<<史记>>、<<古文观止>>有没有想到引导孩子背诵和阅读?如果能够引导孩子背诵和阅读这些文章,孩子的眼界和思维格局会大为不同。中小学阶段让孩子大量诵读古文经典,再融合西方近现代的文学和思想著作,赋予的是最重要的思想内核。而口语化的英语表达,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其重要性是不在一个层次的。

 

大粽子答曰:

感谢您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话题。语文,在小学阶段,完成的这样一个使命,就是通过学习文字,学习能够理解的文章,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然而,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鉴于小学的身体,思维及人格发育都还没有完善。到了中学阶段可能很容易获得的语文能力,在小学阶段,您就是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够获得。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小升初不太重视语文成绩的原因。

至于,希望孩子从小学习经典,诵读经典,从而获得智慧的启迪,并受用终身。我是一个注重科学数据的人,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现在只能看到这么做会花费孩子很大的精力,但是没有看到花费这么的投入具有什么实质意义。我们那个时候,偶尔有从小诵读经典的同学,给我们的感觉都有些怪异,甚至有些很偏执,往往连最简单的做人道理都不懂,一肚子大道理又有何用。我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各行各业的技术带头人有几位是诵读经典出身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在人类谱写最光辉最灿烂的现代文明篇章时,我们中国人究竟参与了多少,有多少科技的创新是受到经典的启迪。在我们近代史上为数寥寥的学贯中西的大师们,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在什么地方能够体现他们的价值,能够体现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无论是从个体上,还是群体上,我都没有看到经典对社会的贡献。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在现代生活中,也不过是边缘人的一种。

 以上是从结果和现象中来分析的。

 

 我们也可以从逻辑上来分析,学习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经典,不过是古代人,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下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本来都是一些非常简单,非常质朴的生活道理。只因为年代久远,语言失真,才让我们感到晦涩难懂。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才让我们感到神妙。

 

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不过是,您必须要活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如梦方醒。如果年龄不到,体验不到,即使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大白话,您也是理解领悟不了,更何况是已经盖上了几千年尘土的古语。

 

事实是,现在研究学习经典的成人,都是根据自己对现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悟,去诠释经典。一个人认识到什么程度,感受到什么程度,就只能诠释到什么程度。人们只能以智慧去感受经典,绝无可能通过经典来获取智慧。

 

经典所讲述的道理,没有一句是现代语言不存在的。既然是道理,是现代语言都已经包含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披上晦涩难懂的外衣才值得我们格外珍视呢?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诵读,究竟是为了学习道理,还是为了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

 

做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不外乎,诚实,善良,正直,宽厚,谦虚,勤奋,公正,节俭,要有牺牲精神,要用于承担责任,要懂得尊重别人。

 

如果您真打算把孩子培养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那就先想放设法让他明白这些简单的大白话吧。大智慧始于德,终于行。

 

我们人类世界生存发展至今,就是因为我们懂得尊重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比如,一加一等于二,如果你非要狡辩说,一加一也可以等于三,那么,您这个理论仅限于争吵,如果你到市场是去买菜,你非要说一家一等于三,恐怕没有人会认同你的。除非您往外傻,不往里傻。

 

在我们教育领域中,诵读经典的行为违背了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应该在孩子的接受能力范围内进行教育。许多经典的东西,孩子根本就无法理解。比如<<史记>>、<<古文观止>>等一些文章,我们是在高中时期学过其中几篇,当时也不过只限于字面而已,时至如今,早已经忘光了。丝毫没有看出对我后来的人生,起到任何指导作用。你现在让孩子在小学时代就去学,就去背诵,孩子没有任何生活体验,又如何能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呢?如果对所诵读的文字一点感受都没有,那么与诵读天书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背诵和记忆这些东西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在小学时代就去记忆一些高深的物理和数学定理呢?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问,其道理都是互通的。不论是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学到最后,都是相互通联的。国学如果属于一门学问,就不该违背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在适当的年龄教育可认知的适当的知识。

 

 

我们古人的经典文章里的确孕育着无穷的智慧和真理的内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去研究或背诵阅读这些经典,就一定能够获取到这些智慧或真理内核。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走进去不容易,走出来就更不容易了。而真理往往是不容含糊的,过犹不及。您必须理解得恰到好处,差一分或过一分,往往就是谬误。所以学习古文,研究经典,只有进的去,出的来,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答案。问题是,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是进的去,出不来的,偶尔一不留神,走出一位,也就成就了一代圣人。

 

  把这么繁重的任务交给一个孩子,是不是太勉强了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