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2008-01-27 12:06:00)
标签:

教学

反思

教育

分类: 反思改进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的周长”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圆的周长”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到推理几何的演进过程。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探索,归纳出圆的周长公式,达到既掌握圆周长公式,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基本数学素养的目的,为以后学习弧长等知识打好基础。基于此,我从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入手,设计了“情景体验——探究尝试——归纳猜测——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我感觉这样设计,遵循知识产生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激趣——构建乐学情感

    [片段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进才北校举行遥控模型赛车比赛,有两辆赛车分别沿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3米的圆形赛道进行比赛。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回到原出发点? 

学生1:走正方形的先回到出发点。

学生2:走圆形的先回到出发点。

师:你是怎么判断谁先回到出发点的?

生3:比较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谁的周长大,谁就先回到出发点。

师:我们怎么来求出圆形的周长呢?

……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合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教授本课内容时,我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尝试——在做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片段二]

(上课前,我通知学生准备了一些圆形物件,还有细绳、直尺、三角尺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手头的工具测量自备的圆形学具的周长。量出结果后,可以同桌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

   (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积极动手,相互交流,很快量出了结果)

学生1:杯底的周长是……

学生2:一元硬币的周长是……

……

师:谁能说说,测量这些圆形学具周长的方法?

学生3;用细绳绕圆形一周,再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学生4:还可用滚动的方法,在刻度尺上记下圆形学具滚动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说得非常好。当我们要做的事不能直接完成时,就将要做的事转化为我们能够做的事来完成,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提到的绳测法和滚动法体现了我们数学中化曲为直的思想。

(教师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及时将学生的做法上升为方法,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师:摩天轮、钟楼上的钟也能用上述方法来测量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摩天轮太大了。

学生:钟楼上的钟也不能,因为太高了。

师:有没有其他办法求出这些圆形的周长呢?

(设置这个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为了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们完成下面的工作单。

 

——工作单——

探究练习: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并进一步量出这些圆形的直径(半径),观察并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怎样的关系?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活动化、个性化,让学生在做中学是课堂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在教学中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中自主建立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这样处理教材,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思维相当活跃,既加深了对圆的周长的认识,又体验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还渗透了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是本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片段二“测一测——算一算——想一想”完成工作单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与交流。例如:“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学生自主小结和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圆周长还有其他计算公式吗?”,有的提出“任何圆的周长都能用今天的公式算吗?”“我还想了解更多圆周率的知识”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构建新知、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和应用公式。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