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互相转化、互相交融的一种修辞方式。通俗讲,就是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我喜欢睡晒过的被子了,里面有阳光的味道!”这里的阳光是用鼻子闻出来的,而不是用眼睛看见的,这就是通感。朱自清《荷塘月色》文中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这就是通感。
运用通感,能化抽象为具体。《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赋形于声,多方位设喻,对声乐描写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将无形的声音化作有形的各种事物,其对歌声描写历来受人称道。
首先,运用触觉、味觉与听觉的通感:
“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干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先借助肌肤平展伏贴的“触觉”描绘出歌声的优美令人身心愉悦舒畅,再用“味觉”写吃人参果的感觉来写圆润舒缓歌声给人带来的舒畅。
其次,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作者将白妞说书时那种不可捉摸,转化为几个视觉形象。
文章在描摹高音时,用“像一丝钢丝抛入大际,在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的视觉画而来表现白妞高亢激昂,清亮刚劲,尖细嘹亮,回环转折的嗓音特点。
描写声音陡落时,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绘出声音的千回百折,借助这些飞蛇灵巧穿行山峰间的姿态,不仅真切地写出了无影无形的声音,而且体现出白妞演唱得流畅婉转。
写歌声高潮时用灿烂的焰火作比喻,“像放那东洋焰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一色火光,纵横散乱”。从事物的视觉形象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通过色彩想象声音,领略华彩乐段中瑰奇多变的美妙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正是多角度精妙地运用通感,使无形之声乐有形,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高亢激昂,或回婉转的变化无穷的声乐,使读者调动触觉、味觉、视觉等感官来和听觉一起,与书中人物共同参与欣赏音乐,才对《明湖居听书》中关于歌声描写留下了美妙无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