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有名的文言传统课文,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一篇为后人推崇的出色的状物杂记的说明小品文。
魏学洢所得的核舟为明代著名微雕艺人王毅(字叔远)在明熹宗天启年壬戌年(1622年)所刻,是王毅晚年作品。
中心思想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本文说明了我国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的一件微雕作品——桃核雕刻的小舟,赞美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明代微雕技术的卓越技术,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结构
《核舟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记述生动,行文简明,层次清楚。
全文共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第1层(第2段):介绍核舟的微小和核舟的正面情况。显示核舟雕刻工艺的精巧。
第2层(第3、4段):说明船上五个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体现艺人雕刻技艺的高超,反映微雕的主题。
第3层(第5段):写船背的题名和印章。点明雕刻者构思的精妙和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叹。
行文特色
文章所以条理清楚,说明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归功于本文说明时采取了总分结合、按序介绍、依次描述的写法。
1.总分结合
第一部分的概括介绍,读者对微雕艺术家王叔远的精巧技艺,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
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位置做详细的分类说明:先写船舱,次写船头,再写船尾,最后写船顶。
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以数字作统计,增强读者的印象。
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而三个部分本身又采用先总后分。
2.按序说明
说明物体一般都是先整体,而后局部,局部说明也是按某种顺序,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里、或从主到次地介绍它的各个部位,这种说明的顺序就是空间顺序。
本文说明核舟就是以空间顺序。先说明船的正面,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再说明船的背面,背面有题款,是附属部分,放在后。这就是由主到次。
但在说明船的正面时,不是按照“船头——船中——船尾”这样的从前到后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船舱部分颠倒,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来说明。这是因为:
①舟中间部分是舱,高起宽敞,占舟的比例最大,观赏者第一眼往往就看到它,故先写。
②这么小的核舟,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最令人惊讶,也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写景名句,明确雕刻的主体是“苏轼泛舟赤壁”,有利于读者看懂后面介绍的人物。
④先介绍舟体,接下去就是集中笔墨介绍船头和船尾人物,条理分明。
如果按正常的“船头——船中——船尾”这样的顺序写,就不会有后三种效果。这种安排体现作者写作时构思的巧妙。
作者对人物作逐一描述。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点出第1节中的“大苏泛赤壁”主题。
对人物,则先描述主人公苏东坡的形象:“峨冠而多髯”,突出苏东坡的特征。
单独写完苏东坡,再将苏、黄二人一起描述。“苏、黄共阅一手卷”、“抚鲁直背”、“如有所语”表现苏、黄二人的友好亲密的关系。
然后转写佛印。苏、黄二人是文人、学者、士大夫,受世俗礼法的束缚,行为敛束,而佛印作为僧人,不拘束世俗礼法的豪爽特点,故“神情与苏、黄不属”。
先后完成了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后,再写船尾两个舟子。
两个舟子则先写右边舟子,突出他的“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再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视端容寂”的平静安详的神态。这些对次要人物的描写绝非无关紧要,而是为了突出“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略勾勒与细致描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显示了作者语言的功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