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切斯特大教堂是奇切斯特最重要的景点,已有900余年历史,是一座活生生的教堂,一直是奇切斯特生活的中心。
我们之前已经参观了教堂内部好些地方了,现在接着在教堂中寻宝吧。
North Transept北耳堂
网上资料说,北耳堂现在是艺术家Lambert
Barnard(伯特·巴纳德,1485–1567)在教堂第二套都铎画作的所在之处。 兰伯特·巴纳德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据说他在教堂的画作,对后世认识英国都铎王朝遗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顺便了解一下这位画家,发现他还是我们先前参观过的Boxgrove
Priory教堂天顶的画家。据介绍,1532 年左右,受第九代德拉瓦尔男爵托马斯·韦斯特委托,兰伯特·巴纳德用韦斯特及其夫人的家族纹章装饰了博克斯格罗夫修道院教堂的拱顶。那穹顶的图像及色彩清雅大气。下图就是他的画作。

这片区域还有现代雕塑。

呵呵,历史与现时交融,这是奇切斯特大教堂给我最深的印象。

Thomas
Weelkes (托马斯·韦尔克斯) 的纪念碑
左下角的纪念碑是托马斯·韦尔克斯
纪念碑,他说17
世纪的管风琴家、著名的牧歌和教堂音乐作曲家,曾在大教堂任职。托马斯·韦尔克斯
纪念碑下方地板的椭圆形则是Gustav Holst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1874-1934)纪念碑。古斯塔夫·霍尔斯特是英国20世纪音乐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作了《行星》组曲。他与奇切斯特大教堂有着特殊的联系,是奇切斯特当时的主教贝尔的朋友。在他去世后,骨灰被埋葬在他最喜欢的都铎王朝作曲家托马斯·韦尔克斯的纪念碑下方。

这片区域的其他雕塑。



阿伦德尔墓
再往前走,就是奇切斯特大教堂的重头戏阿伦德尔墓了。上面躺着第二代阿伦德尔伯爵Richard
Fitzalan (理查德·菲扎兰,1303
- 1376)和他的妻子兰开斯特的埃莉诺的卧像—他们轻轻地牵着手。阿伦德尔墓是在 1537 年刘易斯修道院解散后从刘易斯修道院搬来的,其实他本想离世后安静地埋葬在刘易斯修道院里,没想到1537 年刘易斯修道院解散,他的墓地被移居大教堂。更认为上世纪一位诗人而扬名天下。据说,1955 年,诗人Philip
Larkin(菲利普·拉金)参观大教堂,目睹这座坟墓而诗兴大作,写下《阿伦德尔墓》(An
Arundel Tomb),其中最后一行“What
will survive of us is love”
成了人们传颂的金句。

是的,What will survive of us is
love!




Chapel of St
Michael圣米迦勒礼拜堂 里边金碧辉煌的礼拜堂又称水手礼拜堂,是纪念皇家海军和西萨塞克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海上献出生命的纪念碑。

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爱丁堡公爵于1956 年 7 月揭幕。



大教堂还有许多我所不知的细节。



这是2008年的新作,以纪念大教堂900年的历史。


走向室外前,再依依不舍地回头掐了一张。

那是完完整整的Arundel
Screen 阿伦德尔屏风 。

Statue of
St. Richard圣理查德雕像
出得门来,便是圣理查德雕像。我们先前说过的,他是奇切斯特大教堂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于1245 年至 1253 年期间任教堂的主教。1262 年,理查德被教皇乌尔班封为圣徒。青铜雕像由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创作,是由奇切斯特大教堂之友委托建造的,作为大教堂千禧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于2000年6月15日揭幕。





Bell Tower钟楼
在英国,奇切斯特大教堂是唯一一座拥有独立于教堂主体建筑之外的中世纪钟楼的大教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400 年左右。因历史悠,钟楼于 2016 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

独立于教堂主体建筑之外。

在主教花园看钟楼。

在主教花园看钟楼。

抬头仰望教堂。


自然还要在教堂四周转悠。


Cloisters回廊
建于 15 世纪,600 多年来回廊一直是一条繁忙的大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