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nsannan(兰桑南):家在威尔士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标签:
llansannan兰桑南乡村住宅威尔士乡村风光 |
分类: 2018英国之旅 |
在威尔士停留期间,我们住进了一个叫Llansannan(兰桑南)的小乡村,过了几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风光如画的乡村生活。
兰桑南是个美丽安静的小村庄。当初选择住这里,最重要的理由是,从这儿出发,放射状前往各个景点的路途及所花时间(理论上)都符合我们一向的标准。可是,我们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路况!因为从我家出去,先要走很长一段“马路”,然后才能进入公路,再前往具体的景点。
什么叫马路?以为是大家印象中走公交车的路?非也。在这里,马路真的是指路宽仅容马车通过的路!如此,每天离家后,头一段我们的车都得挤在“马路”上,路的两旁,不是高高的树木篱笆,就是农场主用石头片垒起的围墙,前方,是视野受限的未知,我们就好像行走在植物迷宫里似的。遇有对头车怎么办?一方必须倒行至几十米之外的“让车处”,等对头车过去后再往前走。这样的马路,头一天就让本应三十分钟的路程变成了五十一分钟!如此,我们每天在路上多花时间至少有十几二十分钟。头一两天走这样的马路,我可真没少吐槽:这“马路”,莫不真是马及马车所走之路?!不是说所有权的概念源自罗马法吗,这大英帝国,所有权好像也深入人心啊......好在,两天后我们就习惯了这样的英国“马路”了。呵呵,也是,许多年前没有汽车,只有马车,这样的路,不就是马走出来的吗!如果不是住在兰桑南,我能体会到几百年前当地人的路况吗?方便也好,不方便也罢,都是一种特别的经历与体验吧。
有意思的是,上网一查“马路”,还真的与英国有点关系。以下信息来自网上:今天的“马路”起源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一般道路都是土路,即使在伦敦、巴黎这类欧洲大城市中,最好的道路也是用石子铺成,当时还没有用复杂技术修建的道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John Loudon McAdam(约翰·劳登·马卡丹,1756年9月21日至1836年11月26日)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再后来,人们将碎石铺的路依McAdam发音改称macadam road,或简称macadam。19世纪末中国上海、广州、福州等沿海港口开埠,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便把西方的马卡丹路修建方法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人便以英语“macadam/马卡丹”的音译作为路的简称,俗称“马路”。
我可是一直以为马路的定义就是马走的路呢,看来太狭义了。
跑题了,回归兰桑南吧。网上资料说,兰桑南是威尔士康威县自治市镇的一个乡村和社区。位于阿莱德河岸,距离
尽管从我家前往各景点花的时间多了,但兰桑南还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家,在这个小乡村,我真的感受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及风光如画了。
先参观一下我们在威尔士的小家所在的乡村吧。
马路马路,还真的是马走出来的路哦。


兰桑南村头。

在兰桑南,过的可以是这样的慢生活。


泊着蓝色小车的正是我家小院。

旁边就是牧场哦。

先到村子里参观参观吧。那也是我们有一天回家较早,难得地游一圈。
村子朴朴素素的,当地人应该过着慢生活吧
村中心到了。
街上的威尔士的红龙旗。记得我们抵达小院时,我家对面的房东老太太说了一口很好听的英文,我当时感慨地赞了她一下。她跟我说,其实我平时说的都是威尔士语,你们来了才是英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