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sersberg(凯泽贝尔):这里是“敬畏生命”思想家的出生地

标签:
kaysersberg凯泽贝尔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 |
分类: 2016年法国东部之旅 |
Kaysersberg(凯泽贝尔)是我们在科尔玛停留时走访过的另一个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的小山村,风格与先前走过的小镇相似,挺美的。不过,因为这里是“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的提出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Albert Schweitzer(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的出生地,所以,游走一圈后,我们不仅收获了美景,还了解了名人及其思想,于是,就觉得收获更为丰厚了。
在此,我們順便了解一下阿尔贝特·施韦泽及其“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吧。
网上资料说,Albert Schweitzer(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著名学者及人道主义者。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是位了不起的通才。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阿尔贝特·施韦泽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呵呵,当年的和平奖,还真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網上資料說,敬畏一切生命是施韦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施韦泽把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施韦泽认为,这是因为生命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
施韦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施韦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
以上就是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我覺得蠻有道理的。
以下,還是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吧。

早上的村庄,没有什么游人。一進村口,就看見一座有圓柱子的房子,原来,這就是史怀哲博士博物馆

凱澤貝爾跟其他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小山村的风格相似。






在主幹線走了半截後見了一座城門,走出去就是葡萄田,可以通往城堡廢墟。

Kaysersberg源于德语,意为“帝王之山”。据网上资料说,根据实际发音,Kaysersberg应译作“凱瑟斯貝格”,只是《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中将其误译作“凯泽贝尔”而已。

王者之氣包括這天使之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