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2014-05-22 01:21:32)
标签:

旅游

成都

小米

锦里

花重锦官城

分类: 娃娃看天下

     2014年5月22日 小米6岁6个月13天。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耍在成都的三天两夜,第一个晚上安排了看川剧,第二个夜晚自然也是不能浪费的。之所以把游锦里安排在第二个夜晚,就是因为锦里的夜,据说是非常美的。

 

  关于锦里,有几种说法。

 

  说法一,锦里——锦官城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说法二,西汉时期,成都的丝织业已名冠全国,不但织锦工人的居住地被十分诗意地称为“锦里”,而且还有专门进行丝绸贸易的“锦市”和名叫“锦官”的专职管理者,而锦官的办公处所日后便被顺理成章地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这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杜甫的一首《春夜细雨》,那“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更是让成都的这个别名“锦官城”名满天下。

 

  说法三,锦里只是成都政府依托武候祠开发出来的景区,主要就是骗骗外地人,成都本地人是很少去那的。甚至有说如果成都本地人推荐你去锦里吃小吃,那估计是与你有仇。就如同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中所说,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异曲同工之妙。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锦里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而外地游客,只要有时间,也多半还是会选择到锦里一游,去吃那成都人并不屑在此吃的小吃,去逛那古街,看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灯火阑珊夜。毕竟,锦里有一个口号,叫做“成都的生活方式”。

 

  所以,作为外地游客的我们,也依然还是去了锦里,去感受那份熙攘人潮,去看那繁灯似景。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锦里与武候祠东侧仅一墙之隔。一般都是游完武候祠后再游锦里。我们的计划中原本也是包含这一项的,但最终在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里喝茶发呆,消耗了太多时间。最后到达武候祠时已是关门时分,于是站在武候祠大门口,远眺了一下,就往锦里古街而去了。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锦上添花辉映寺庙思树立,里中为市传承文化务恢弘。”一副对联,巧妙地把“锦里”二字带了出来。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到了锦里,你会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条后开发出来的“新”古街,走在其中,你会发现有一点丽江四方街的感觉,同样有着一串串、一排排的大红灯笼,照亮整片天空,也有着小桥流水;你也会发现有一点扬州东关街、杭州清河坊或是福州三坊七巷的感觉,仿古、民俗味,各色小吃、工艺品、土特产,以及各式特色小摊琳琅满目......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不过,锦里又有其独到之处,即这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如今开发出来的锦里古街,同样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所以你一入锦里古街,就能看到诸多与三国有关的店或招牌或小铺。比如这个“三顾园”,还有阿斗井等。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锦里古街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近400米,有几条岔路口,每个岔道之后都是另一番景致。但唯一不变的,是遍处茶楼、客栈、酒楼、酒吧......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遍地中国风中,还是会有星巴克的身影,简直就是无处不在,尤爱往这些古风之处钻。灰墙苍瓦、大红灯笼、酒肆茶楼,无不有古意。捎带着,连星巴克都跟着复古了。【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夜晚的锦里游人熙熙攘攘,我和小米淹没在人群中,顺着青石板路往前行走,一路经过延熙大道、乌衣巷、福寿巷、九品街等街道 。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锦里的各条街道风格多变。章武街和乌衣巷还有着丽江古城的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青古板路、红灯笼。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嚣张的红灯笼一串串,让锦里的夜变得愈发地斑爛、亮丽,还有招摇。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过了万里子桥,灯笼依旧,却多了一面水潭。隔水相望,谁是谁的风景。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水潭、亭榭,仿佛是忽然间就从丽江的古镇来到了江南的园林。锦里的变化可谓大之又大。据说,此景叫做水岸锦里。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水波灯影,翠竹亭榭,别有一番意境。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甚至,连灯笼都是不一样的。

细细看来,有浓云骤雨、溪山烟雨、西泠风荷等不同的字样,每个灯笼,或许都在讲述一个江南故事。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不过,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一般,会去看灯笼上的字画,反正小米同学是盯着水不放,恨不得能直接下潭里玩水去。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沿着水岸锦里绕一圈,就会看到锦里最特殊的一条巷子,福寿巷。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巷子很窄很窄,而墙面很高很高,灯笼很多很长,在夜幕初降时,老墙、灯笼再映上泛着蓝幕的天空,不得不说,这样的夜,实在是美。小米同学恨不得能跳起来够到这一串串如糖葫芦般的灯笼。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古戏台也是我们觉得极美的一处地方。而且似乎也独有这处戏台及书画廊,才是锦里中最有蜀风雅韵的感觉。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雕刻长廊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这儿也是人来人往最为汹涌的地方。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有没发现,在此处,灯笼又换了一种造型及颜色?不再是红彤彤的闪瞎人的眼,而是改为了清淡淡的白。或许就是为了配合老戏台及书画廊的这个“雅”吧。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好了,小逛了一圈锦里,就可以来说说锦里的吃与玩了。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张飞牛肉、汤麻饼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四川比较有三国色彩的小吃。此外,那些成都的经典小吃,包括三大炮、黄醪糟、糖油果子、牛肉豆花、三合泥、钟水饺、钵钵鸡、伤心凉粉等等,在锦里的九品街(小吃一条街)上也同样能找到。而那些原本不属于成都的小吃,比如撒尿牛丸、臭豆腐等,也能找到影子。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还有那除了吃,还可以看个热闹、听个声响的小吃。比如三大炮。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其实三大炮和糯米糍粑没什么不同,主要是其做的过程中,会由伙计把这糯米团一个个扔到铜案上,发出“当、当、当”的响声。因为一碗就三个,一次扔三个,听到的就是“当当当”三声,故名“三大炮”。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同样有趣的还有“蜀汉一根面”。厨师站在远处,拉扯着面条,那样长长的一根面,舞着抻着,然后就嗖地进锅煮了,看得人眼花缭乱。整碗面,就是这么一根面条组成的。十足的手艺活啊!口味有三种,一种清汤,一种微辣,一种麻辣。因为是小米吃,所以要了一份清汤的一根面。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锦里小吃街上人很多,不宽的一条街道上,一边是各色铺子,一边是很有限的几张桌子、椅子。大多数人都是站着吃的。我们很有幸,才端出了一根面,就找到了座位。小米同学于是很悠哉地吃着她的“那根面”。吃了一口后,告诉我,现在不是一根面,而是两根面了,因为被她咬断了。。。。。。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我在文殊坊就惦记的红油钟水饺,果然比清汤的好吃。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和所有的老街一样,锦里也有诸多的手工艺品出卖。但这儿的工艺品,又多半是自成特色的。比如让你联想到刘备卖的草鞋,比如可以体验一把的诸葛连弩,其妙处大概就是在于把三国文化融入到了民俗市井之中。当然,也有很精致的工艺品,比如这家店卖的伞。而我和小米在锦里绕了将近两大圈,甚至连小吃都少吃了很多,就因为小米想要买一个川剧的脸谱,还有要求,想要买一个女子的脸谱,不要那些大老粗们。这可实在是难找啊!我们转悠了两圈,最后还是没找到。尽管小米坚持说她曾经看到过,可是太多店了啊,找不到了啊!最终她挑了一个脸谱挂件,以此做为她看过川剧、看过变脸的见证。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要说老工艺,泥人、糖画、剪纸、刺绣等老工艺铺子在锦里都能找到。但最吸引我们的,还是这皮影表演。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四方街酒吧,让你想起了丽江,却偏给锦里带来不一般的热闹与欢愉。这样的夜,如果你有闲、有心情,泡泡吧听听音乐也是不错的。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对于拖着一个娃的我来说,和小米一起找一处安静的小店坐下,荡一荡秋千,喝一杯“成都记忆”酸奶,再听一听空气中传来的不远处酒吧的歌声,也是一件挺美的事。锦里之夜,也会成为我们的一份关于成都的记忆。


【成都】“花重锦官城”的锦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