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期的《爸爸去哪儿》,看得让人又是感叹又是纠结。
感叹的是孩子们的纯真与互助,爸爸们的再一次“成长”,尤其是石头爸爸郭涛捞鱼的那一幕,尽管其他爸爸们都捞到鱼走了(其中王岳伦还是靠着张亮的帮助才在女儿面前保留了“很棒”的形象),尽管耐心等待的石头最后也开始着急了,他依然在坚持着,要给儿子捞起一条鱼,哪怕最后只捞到了一条小鱼。可是他的这份坚持,其实就是在儿子做最好的榜样示范,“不抛弃、不放弃”,并不是嘴上的教条,而是行动中的实践。父母的言传身教,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身教这一部分。
纠结的,则是后半部分的“孵蛋”环节。王诗龄与kimi傻傻分不清楚状况,甚至连是谁把鸡蛋给弄碎的都不知道,又不约而同的萌哭,Cindy再次一展哭功,石头的愤怒,还有天天掩护“捣蛋分子”田亮的善良行为,为撒谎而主动要求爸爸打自己的道歉行为,这些孩子们最真实的表现,也许让电视机前的大部分观众都笑歪了,可是我却很想说,请不要因为娱乐,而去戏弄甚至欺骗孩子们的这份纯真。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善意的欺骗”,就象节目组在字幕里也这么打的旗号,可是这真是善意的吗?所谓善意的欺骗,应该是为了某个容易让人难过、生气、烦恼的事情,而选择了不告诉,或者用其他方式来解释的行为,但绝对不是这样,给了孩子一个很美很大的期望,然后再亲手去打破它。这不叫善意,这应该叫恶意的戏弄!
节目组设计这个环节,初衷可能是想达到他们所说的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初衷是好的,让孩子学会负责也是必须的,但不应该是这样的方式。
首先是不应该给孩子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期望。节目组给孩子们画了一个很大的“饼”,告诉孩子们,给他们的鸡蛋里会孵出“神奇的小鸡”,这些小鸡会飞得很高,想要以此来达到让孩子们去保护这些鸡蛋的欲望。我想说,难道鸡蛋孵不出小鸡,孩子们就不会去保护了吗?当你给他们画了这样一块大饼后,别说是经受了后来的打击,即便没有那样的失望,他们一定也会在一段时间里,反复去想象着这神奇的小鸡,会希望还能有鸡蛋可以孵出,或者会追着你问,这些神奇的小鸡到底长什么模样。而如果到那时候,你被问烦了,再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假的,是为了做节目而骗他们的,这让他们情何以堪?纯真的世界,不是用来欺骗的。每个父母应该都会有很深的体会,就如我们都会努力去维护“圣诞老人”这个形象的存在,让孩子们去相信一份美好、保持一颗童心,没有谁会去残忍地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假的,你的礼物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并不是圣诞老人放到袜子里的……
再来说说责任问题。想要把“保护好鸡蛋”做为孩子们的责任,并不一定要这样的方式。事实上,在这几期的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孩子们去寻找食材时,都一直很努力地在自己保管着自己的食材,尤其是石头与Cindy、王诗龄三人小组寻找食材时,因为篮子提手破了,三人互相帮助的过程,看得真叫人感动,“女汉纸”Cindy往返搬运她和王诗龄妹妹的篮子,还担心着石头那受伤的手臂,都不由让人竖起大姆指。责任感,其实就在这样的环节中,在慢慢地锻炼着。你完全可以给孩子们几个鸡蛋,用塑料袋装着,让孩子从某地带着这几个鸡蛋回到营地,告诉孩子这是他们晚餐所必须要用到的食材,因为鸡蛋易碎,一旦碎了就没了,请他们务必要保管好鸡蛋,你信不信,他们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在行走的过程中想各种办法来保护鸡蛋的,完全不需要用那样虚假的欺骗。
最后再说说环节设计的漏洞。就算这样的欺骗是为了让孩子们保护鸡蛋的欲望值达到最高,但实施的过程,或者说爸爸们及村长告诉孩子们所要注意的事项,与他们后来进行的破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漏洞,也导致了孩子们护蛋全部不成功。因为大人们告诉孩子的,一律都是“不要让陌生人来破坏”。所以孩子们提防的,全都是“陌生人”,他们以此用来做假想的,都是“陌生人”。我相信,如果进入到小木屋里来破坏的是任何一个他们所不认识的陌生人,他们一定是会提高警惕的。但是结果呢?进来的都是他们所认识的叔叔,是某个同伴的爸爸,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陌生人!并不是需要提高警惕的陌生人!既然选择让爸爸们来破坏,就应该告诉孩子们,不能让“任何人”来破坏,哪怕是他们所认识的人,哪怕是他们自己的爸爸,也不要轻信。当你告诉了他们这点,你再试试,护蛋成功的机率是不是就会大大提升?
提出这个点子的人,也许没当过爸爸或妈妈,体会不到孩子们的失望。所以当我看到Cindy因为蛋被碰碎而哭时,石头在旁边说:“这下麻烦了,她又要哭了”——给了孩子大大的希望,又亲手扼杀了这份希望,能不哭吗?即便是大人,心爱的东西被弄坏时也会生气也会难过也会愤怒,更何况是单纯的孩子。所以,请不要以娱乐为借口,随意戏弄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纯真!
《爸爸去哪儿》第4期短评:
相较前3期,这一期里孩子们更加懂事,我看到了孩子们对友谊的珍惜、团队意识的建立,以及小小的责任感。对于饱受非议的“护蛋”环节,作为娱乐节目来讲的确很有“看头”,但作为6岁宝宝的家长,这种有些戏弄成分在里面的娱乐,实在不妥!培养责任感并不是以欺骗、戏弄为代价,孩子的天真值得我们珍惜,而不是摆放在镜头前“考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