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014-06-13 08:16:39)
标签:

育儿

小米

公主的月亮

箱子屋

内心世界

分类: 米妈育儿经
    2014年6月13日 小米6岁7个月4天。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先来说说一部剧的故事。《箱子屋》。
 
        之前曾经提到,近来我们常在798里混。在某个周末,我们就在798的秀剧场里观看了一出由英国著名剧作家克里斯.库佩编剧、抓马宝贝教育剧场艺术总监曹曦执导的教育戏剧《箱子屋》。
   
        这部剧,道具很简单,一堆纸箱子。人物结构也很简单,三个“孩子”。可就是这关于三个孩子与一堆纸箱子的故事,不仅让孩子看了觉得很过瘾,并且很有认同感,更给了我们这些大人一些启发与思考: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了解多少?
 
        《箱子屋》说的是小女孩璐璐带着她的熊猫小玩偶来到一个仓库,发现仓库里堆着许多纸箱子。她在箱子里找到了伞、地毯等,用它们做道具,和熊猫以及仓库里的其他小玩偶玩起了过家家,她是妈妈,给小玩偶们做饭、喂饭——作为“妈妈”的璐璐,在批评小玩偶不好好吃饭时的语气,或许会让妈妈们都为之脸红吧,有多少妈妈就是这样一见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横加指责的?而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吃,却没有花时间去想一想缘由。这是第一枝当头的棒喝。其实孩子的很多的行为、说话的方式与语气,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让家长的言形毫无保留地显示出来。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在反省的同时,小米却是咧开了嘴笑的。因为璐璐照顾小玩偶,当“妈妈”的这个环节,就是她在生活常常玩的游戏,怎么会没有认同感、熟悉感呢?很快,她就把自己代入到了璐璐这个角色中,所以对后来上场的小男孩天天,就充满了排斥,觉得天天欺负了璐璐,就像平常生活里喜欢欺负她,却又总喜欢和她一起玩的一个小男孩。
 
        天天其实是璐璐的哥哥,但又不是亲哥哥,他们应该是一个刚刚重组的家庭,所以互相之间充满了敌视,觉得你抢走了妈妈对我的爱,你分走了爸爸对我的关心......彼此之间水火不相容,立刻发生了“战争”,天天心爱的玩具枪不小心摔坏了,于是又抢走了璐璐的小熊猫,璐璐立刻来解救她的熊猫......从剧中的画外音,以及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家庭的重组,都各自有着心结与对抗、排斥,可是双方的父母却都并没有真正地和他们好好谈一谈,没有去重视他们之间的心理抗拒,似乎只会让他们对彼此忍让一些。而有时候,孩子最烦的,就是为什么要我让?为什么不能对方让?让,还是不让,其实有时候不在于约定俗成,不在于道德层面,只在于心里的感觉。如果我喜欢你,我觉得你很好,我会很愿意让你;而如果你总欺负我,总嘲笑我,我凭什么还要让你?这样会让我心里很不爽!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就是源自于心中的感觉。而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孩子心中的感觉,再去了解、引导——这又是我的一个观剧感受。还是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关。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璐璐和天天离开之后,又来了一个男孩文文。文文是个有点蛮力的,或者说脑子可能还有点点不太好使的男孩,却有着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发现了璐璐遗忘的熊猫,认为熊猫受伤了,就用一整捆卫生纸把熊猫给包扎了起来,几乎快要包成一个木乃伊。他的幻想世界很快有了璐璐的加入。两人用那些箱子和废弃物品搭成了一个可以给他们遮风挡雨的“家”,与富丽堂皇完全无关,但在他们眼中,或许才是最温暖的天堂。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璐璐眼中爱搞乱的天天又来了,很快就把璐璐和文文的“家”给破坏了,但这一次,文文那带着蛮力的热情与善良,邀请了天天和他们一起,于是三个小孩很快就和好,一起用箱子搭建了一艘在海上乘风破浪的大船……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整场演出过程中,孩子们的笑声一直是不停的,因为这是一个他们熟知的世界,他们和身边的小伙伴也有吵架、拌嘴的时候,甚至也有打架,却也很快就能和好;他们也经常利用各种道具来进行游戏,或是“过家家”,比如男孩子用一根树枝就可以当成马,想像自己是拯救银河系的骑士或侠士,而女孩可能披一条床单就让自己成为高贵善良美丽的公主......据《箱子屋》的主创介绍,这部剧想要表达的就是“孩子就是孩子自己”!“游戏”也不仅仅是“游戏”,而是一件严肃而有力的工具,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解决自己面对的挑战与问题!传递培养和教育孩子,不仅仅要陪伴其左右,更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式进入他们的世界的儿童教育戏剧理念。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演出结束后,小朋友们也被允许上台去疯玩一番)
 
 
        其实真的就是如此,大人们似乎常常会高高在上,用自己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然后又常常挫败地看到孩子并不领情,或者干脆把孩子指导成了依赖性的习惯;有时又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孩子指手划脚,而却忽略了,自己其实也曾经是这么过来的,也有过嬉笑打闹的岁月。那时的我们,在打架时有去找过父母吗?那时的我们不也拿过蚊帐当婚纱,拿个佛尘就当神仙的吗?
 
  举个例子:小米班上有一个小男孩Y,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一直都喜欢粘着小米,他喜欢小米,但又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而总是挥拳相向,以至于小米常常回家告诉我们,今天Y又打她了。最严重的一次,是从一米多高的健身架上把小米给踹了下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应对?
 
  米爸的反应很激动,教小米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打回去,在得知Y把小米从高处踹下来,又在小米背上找到几块淤青时,更是严令小米,以后再不许和Y玩了!
 
  我的反应比较平静,和小米聊了一次,“爸爸的话不是不对,只是举出了其中一种应对方式,你可以选择采用,也可以选择不采用。爸爸只是太担心太着急了,所以才会这么说的。其实我相信你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好这样的事,你看当时Y把你踹下来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小米笑眯眯地说,她去找了Y的奶奶,告了一状。后来又对Y说,如果你不打我,我就和你好好玩。所以Y就没再打她了。我又和她分析,虽然Y把你踹下来了,但他的本意可能并不是想这么做,只是想让你让开一些,给他腾出一些空间,却不知道健身架上空间不多,一脚就把你给踹下来了。所以你也要注意,以后在有限的空间里,比如滑滑梯啊什么的,不要去挤别的小朋友,因为你们无法预见到,可能一挤就会把别的小朋友推下去之类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之所以我的反应比较平静,是因为我相信小米能自己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纠纷,吵架肯定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欺负也不可避免,孩子其实很聪明,他们也知道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反击,什么时候需要躲开,有的时候大人介入,反而把事态给扩大化了。而我也常常看着小米上窜下跳地爬高爬低,又或者嗲声嗲气地扮公主卖萌,然后面带微笑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前的小米仿佛就是小时候的我,也喜欢和男孩玩,喜欢和男孩打架,同样爬高爬低上窜下跳,同样喜欢臭美,唯一不同的是小米喜欢的是西方的公主,我喜欢的是东方的大家闺秀,她画的画都是美人鱼、白雪公主之类,而我画的是古典美人;过家家时小米扮演的是巴拉拉小魔仙,我扮演的是丐帮帮主......可是你看,我们的成长轨迹是相同的,既然我们那时候可以面对一切的纷争,可以无忧无虑地挥动想像的翅膀,那也要相信现在的他们,同样可以。孩子有的时候诉说一些问题,可能仅仅是在诉说,又或者你只需要提供可能的一些应对方式供他们做参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印证这一点的,是第二天发生的事。小米转身就把米爸说的不要和Y玩的话告诉给了Y听,然后第二天他们放学后在小区里玩,我看到Y和小米手牵着手在奔跑,还听到Y说:“趁你爸爸没回来,我们抓紧时间玩一会儿”......
 
  这就是孩子,他们的心里是没有什么大的烦恼、大的纠纷的。热情与善良很容易使他们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因为“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是事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所以真的不需要对他们太过指手划脚。尤其,当孩子到了“七八岁,狗都嫌”的年纪时,更是需要父母们勿忘初心,在你想要指导孩子,又或者指责孩子时,先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你忘了,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进入,那么不妨想一想自己小时候,找回儿时的自己,再去和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是在他们的世界外张望。
 
  再来说这一本绘本,《公主的月亮》。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公主的月亮》美国著名作家、漫画家詹姆斯•瑟伯的第一本,也是最好的一本作品,于1944年获凯迪克金奖。后来由美国著名插画家马克•西蒙特用清新可爱的水彩画,重新配了插图,把这个精彩的故事重新呈现给孩子们。
 
  绘本的内容,同样是在告诉我们,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小公主想要月亮,这可愁坏了她的国王爸爸——有多少爸爸被难倒在孩子的这个要求上啊!国王问了很多人,包括皇家总管、宫廷魔法师、皇家学者等,可是这些在国王看来是顶尖聪明的人,从科学、数学等各个层面来说明,他们无法办到这件事,没法把月亮带给公主。最后是宫廷小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问问公主,她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于是国王一问,才知道公主心中的月亮,是金子做的,而且如指甲盖般的大小,因为她从窗户中看出去,只要用手指一挡,月亮就看不见了!这下国王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命令匠人打造了一枚金币做的小月亮,穿了根项链挂在了公主脖子上,终于满足了公主的愿望。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但是事情还没完,国王又发愁了,这等天一黑,月亮出来了可怎么办?那样公主就会知道自己的月亮项链是假的了!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皇家总管、宫廷魔法师和皇家学者开始给国王支招,什么用窗帘把窗子挡住之类的,统统是不切实际的昏招。最后又是宫廷小丑在提醒,要不征求一下公主的意见?于是很快,等来了公主的回答,“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如果我掉了一颗牙就会从原来的地方长出来,对不对?所以,月亮也一样啊!”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眼中的月亮。和大人所想像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大人在那儿烦恼时,却没有想到,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国王无疑是深爱着小公主的,像天下所有的父母那样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希望能满足公主的一切愿望,希望能帮公主解决所有的烦恼,和一群他眼中的聪明人一起讨论要如何解决,却独独忘了去问一问小公主,她心里所想的是什么。这或者是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就像那句我们常常听到过的很有倚老卖老嫌疑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如此,而挡在孩子的面前,想为他们遮风挡雨,对他们指手划脚,却忘了,我们也曾这么过来的,也曾烦恼过父母不懂我们的心,也曾在碰壁之后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自己面对,所以,孩子的世界也由他们做主。请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并尊重他们特有的睿智与思维,记得问一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
 
  再举一个例子,每周小米上完舞蹈课后,都会固定到一家店去吃上一碗馄饨,外加一个肉夹膜。这天从小吃店里出来,正下着小雨。米爸让我们在店门前的屋檐下等候,他去把停在远处的车子开过来。因为小米一直蹦来跳去的,我担心她会被雨淋到,随手把她外套上的帽子给她戴好。然后小米仍然是蹦蹦跳跳的,忽然又大叫,爸爸,等一下。米爸已经走了十来米远了,在小米的连声叫唤下,有点不甘不愿地回来。小米也不说为什么,只是叫米爸蹲下。此时我们都以为小米又要出什么夭蛾子,因为这丫头常常会要求我们配合她玩一些古灵精怪的她自己的游戏。这正下着雨,米爸正急着要去开车呢,小米却这么一幅神神秘秘的样子,米爸虽然也蹲下来了,脸色却不太好。我也正准备阻止小米再和米爸这么玩闹下去,想告诉她,玩乐可以,但请分清场合和时间。可小米的一个举动,却让我们都愣住了。当米爸蹲下来后,小米走到他身后,轻轻地把米爸外套上的帽子也给米爸戴好了。原来她是担心米爸被雨淋了!
 
  我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暗自庆幸,还好刚才我没有出声喝止;又暗自自责,我们又犯了那种想当然的毛病了。总说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却差一点就破坏了这颗善良有爱的童心。孩子的行为背后,还是应该多花点心思去想一想,为什么。或者,只需要你多一点耐心,愿意去倾听,愿意去观察,愿意在一旁陪伴就好。
 
  我浮想联翩时,小米已经帮米爸戴好了帽子,目送着米爸走远。她又回到我身边,看了看我——我的外套上没有帽子。于是她又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把外套连着帽子一起披在了我的头上......


一本书,一部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小米和她喜欢的“璐璐”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