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睡觉有“怪癖”,妈妈巧应对

(2013-09-27 00:15:02)
标签:

育儿

小米

睡觉

怪癖

依恋

分类: 米妈育儿经

    2013年9月27日 小米5岁10个月18天。 

 

宝宝睡觉有“怪癖”,妈妈巧应对
(照片摄于小米1岁9个月)


    有一个妈妈问我,小米现在睡觉还舔被子吗?是不是已经改了?怎么让她改掉这个习惯的?----这应该是看了我早期的一篇博文《怎样改掉宝宝睡前爱舔被子的习惯》,因有同样的情况才问的。

 

    大致的问题如此。我记得这个妈妈附了一个邮箱,让我把回答发到她的邮箱里。可是真的很抱歉,看过的纸条、评论,还有微博里的私信、评论等较多,我真的已经不记得是在哪看到这个问题了,想要回答,也不知道该发到哪儿。最后想想,还是发到博客里吧,详细解说一下,正好也给小米的这个舔被子现象,做个总结。

 

    写之前,我先翻回去看了这篇博文,这才发现,原来我的记忆早就已经有了流失。在我现在的认知里,小米睡觉时是只爱舔枕头套,却原来,在她发展到舔枕头套之前,还经历了从舔我胸口的衣服----舔袖子以及任何一件我的衣服都可----舔被角,什么被子都可以,最后才变成了舔枕头套。同样是什么枕头套都行,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它是个枕头套就好。记得小米1岁10个月时,还曾经拍过她的一张照片,我把枕头立起来靠着床头放,结果小米就那么趴着,抬着头悬空着也依然舔个不停,关键是这样,她都还继续睡着!

 22个月小米的成长小结

 

 

    在小米之前,我只知道果果睡觉时也有一个“怪癖”,喜欢用牙齿咬着下嘴唇,然后一只手摸着米姨妈的胸口,小嘴还不停地动着,好象在吃奶一般。后来也是慢慢发展,改成了摸自己的脖子。而在我发了那篇《怎样改掉宝宝睡前爱舔被子的习惯》的博文之后,有好多妈妈纷纷响应,都说自家孩子也有一些“怪癖”,比如有的喜欢舔玩具,有的喜欢舔固定一件衣服,有的喜欢舔毯子,有的喜欢摸妈妈的手臂,有的喜欢抠手心,有的喜欢摸妈妈的耳垂,甚至有喜欢摸妈妈的MIMI……我这才知道,原来天下之大,奇观不一啊!甚至米干妈也说,她的外甥和小米睡觉的习惯一模一样,直到3岁多才好了。而当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宝宝,睡前习惯和果果一模一样时,我才真是惊呆了!

 

    原来这个“怪癖”很正常、很普遍!

 

    当宝宝有这样的睡觉“怪癖”时,妈妈怎么办?

 

    焦虑肯定会有。因为我们对于小宝宝的行为,常常会不知道如何应对,尤其当一个看起来不太好的习惯,天天发生,甚至有点“上瘾”的感觉时,父母就会焦虑,怎么办?会不会一直这样?我经历过这样的担忧,也不时有博友妈妈因为类似的情况,而来咨询我。也因此有了这篇博文的写作初衷。

 

    小米现在已经5岁10个月,她的这个“怪癖”消失了没有?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我得说,偶而还有,但基本已经消失了。即使是偶而的那一两次,也顶多是舔上两三口,所谓“浅尝即止”。这个消失的过程,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漫长吗?当你不在意的时候,时间已经倏忽而过。

 

    那么是怎么消失的呢?

 

    首先,顺其自然接受它。

 

    父母的态度很重要,面对宝宝的这种“怪癖”,你可以在心里焦虑,但不要表现出来,更不要去强化你的这种焦虑或无法接受的态度,这样只会让宝宝的行为更加得到强化。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曾经写过一篇《育儿路上,几多焦虑 》的文章,其实在宝宝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现象都只是一时的,我们可能都焦虑过,但最终都会发现,当你不焦虑时,它已经不知不觉得消失了。

 

    其实就是如此,发生在宝贝身上的任何行为都与他们的成长阶段有关,甚至某一个阶段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成长行为表现方式,比如基本上所有的小宝宝在五六个月时普遍都喜欢吃手吃脚啃玩具,又比如某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喜欢动手“打人”……其实只不过是他们成长阶段的一个共性或敏感期罢了。当他们继续成长,或是找到其他新乐趣时,某些曾经被父母焦虑的行为,自然就不见了。

 

    所以在小米很快发展到固定只舔枕头时,我开始不再焦虑,就做好一件事,保证枕头套的清洁。尤其是当我们外出旅游时,都会记得带上她的干净枕套,走到哪换到哪。我只对她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只有睡觉时才舔。而当我们说起她舔枕头这件事时,也总是很轻松、很快乐。有时我会故意问她:“你怎么这么喜欢舔枕头啊?”小米就会笑眯眯地回答:“是啊,因为我喜欢呗!”她的表情是一脸的享受、一脸的幸福。有时看她如此幸福地舔着她的枕头套,我甚至会学着她的模样也舔一舔,不过,当然是舔在她的小脸上,然后我们俩哈哈大笑。

 

    其实宝宝睡前的这种习惯,或者说他们的一些依恋情结,比如抱着小毯子不撒手、认准某个玩具的陪伴等,都是有其心理缘由的,这些都是他们用来代替与妈妈在睡眠期间的短暂分离,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有的宝宝可能会更严重一些,除了睡前,即便在白天活动时也仍然延续着“怪癖”行为或是抱着依恋物不撒手的话,就代表她的分离焦虑可能更严重。如果采取单纯的“行为矫正”,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有用或者可能一时奏效,但宝宝内心的这种焦虑也许就会转换成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有可能会比现在的这些行为还要“怪”,更让父母头疼。所以不妨接受它,再给予宝宝足够的爱与安全感,这些行为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消失,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小米曾经的幼儿园,就有一个小女孩,也是有着类似的“怪癖”,甚至更严重,是发展到那种唯一依恋物的性质,每天上幼儿园都要抱着一个超大的枕头,辛苦辛苦地来园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哪怕是到操场上活动,她也抱着这个快和她一样高的枕头,有时下楼梯都很有会被自己的枕头绊倒的危险。但我能看出来,她的家人一定是很包容她的这个行为的,甚至应该是和幼儿园做过沟通的,所以当我偶尔在幼儿园楼梯口看到她时,都能看到有一个老师会专门跟在她身边保护她。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顺其自然,孩子的这个行为会不会更严重?

 

    也许有可能,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心智的发展,他们自己也会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做出一种评价或是认识。尤其是当你给了他(她)够的爱与安全感后。小米初上幼儿园时,我曾经特意和老师沟通过她舔枕头套的事,请老师如果看到的话,不要批评她或是作出一些负面的评价。可是一段日子后,老师告诉我,没发现小米有舔枕头套的行为啊!----向小米求证,小米又是笑眯眯地说,“是呀,我在幼儿园都不舔了,现在就只有晚上睡觉还要舔了!等我上小学以后,我就连晚上都不舔了!”----这是小米3岁多的宣言。没想到小人儿自己还给自己定了个计划啊!

 

    再然后,不久前的某一天,小米同学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地知会我:“妈妈,你有没有发现?我现在连晚上都没舔了!”----哦,真的吗?我也努力回忆了许久,才发现,似乎是真的,已经好久没听到她津津有味舔枕套的声音了。

 

    顺其自然的时间太久怎么办?

 

    也有博友担心,如果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个行为仍然没有消失,怎么办?我还是认为,如果孩子的“怪癖”不是发展到特别的病态,比如对这个“怪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是这样的话,只会说明孩子的安全感可能是越来越少。那么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淡化它,但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批评这种行为,或采取强烈的方式来阻止这种行为,这样只会起到强化的反效果。

 

    举个最简单也最真实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妈妈问我,她的孩子喜欢啃手指甲,总是把手啃得光秃秃的怎么办?我说这种行为形成的最初原因应该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妈妈现在要做的就是注意保持孩子指甲的清洁,可以给孩子讲讲细菌的故事,可以多抽时间陪孩子,多给孩子慰藉,在这样的努力之下顺其自然,等待孩子的成长----因为我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我从小就喜欢啃指甲,一直啃到了高中(高中啊!),然后在某一天,忽然觉得这样好脏啊!从此再也啃不下去了......

 

    你还可以做的一些淡化“怪癖”的努力

 

    玩具

 

    可以给孩子一个代替“怪癖”的玩具,做为孩子的依恋物,当然不能强塞给孩子,最好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引导孩子建立与依恋物之间健康的依恋关系。小米同学现在就有一个自己的依恋物,每天睡觉时都会做三件事:第一把头发理顺,这样睡觉的时候不会贴在脸上;第二把被子整理好,搭在自己的小肚子上;第三就是抱住她的小宝宝(幼儿园发的一个吉祥物),然后闭上眼睛睡觉觉。我不知道为什么她要选这个小宝宝,也不知道她对这个小宝宝的热度有多高,但至少,她自己选择了用这个宝宝来作为她的依恋物。

 

    阅读

 

    有的时候孩子睡不着,就会用这些小“怪癖”来催眠自己。那么不妨用其他一些柔和的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睡前的阅读时光,一起读上几本书,让睡前的时间变得柔和而温馨,当孩子的情绪趋于平静后,他们也能很快入睡的。

 

    除了阅读时光外,还有一本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就是讲述这种依恋行为的。特别推荐给妈妈和宝宝一起读。《我喜欢我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做小豆豆的小兔子,已经长大了,可是她还是喜欢她的小毯子,有一天,为了防止家里人把小毯子拿走,豆豆制定了一个“和小毯子永不分开的计划”,把毯子藏在了一个树洞里。可是她却忘了这个树洞在什么地方了,四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终于忘了她的小毯子。等到有一天,重新看到她的小毯子时,小豆豆发现,她已经不再留恋了。这是一个关于孩子依恋物情结的故事,这样的一本书可以给这样的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引导。同时更可以给父母一个指导,指导父母正确去看待孩子的这种依恋行为,给孩子很多的爱,并帮助孩子,慢慢地离开依恋物或依恋行为。

 

    很多很多的爱

 

    小米有一段时间是要求和我牵着手睡。我曾经因为这个行为又焦虑了一段,担心她会不会就此养成不牵手就不睡的习惯,后来又想通了,舔枕套我都能接受了,牵手还算啥?再说了,即便她每天都要求这么牵着手,等到她青春期来临时,我想牵,她估计都会嫌弃我----事实证明了,不久之后,她就不再要求牵手了,倒是我,常常趁着她睡了之后,再握住她的小手,建立我对她的依恋。

 

    现在小米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我在她睡前拍拍她,并且表示,如果拍累了,就可以不用拍,只要把手放在她的腰上就好。不知道这个睡前的“仪式”,又能持续多久呢?

 

    其实小米的这些小要求,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希望有我们的陪伴。因为我们的陪伴,会让她感受到爱,感受到安全。尤其,是当我给她做推拿时,她就会表现出很幸福的模样。或许,在小米不再舔枕套的原因中,小儿推拿的功劳占了很大一块,因为那实在是很能增进亲子关系的。

 

    就象那首脍灸人口的歌唱的,“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孩子要的,只不过是父母多一点的爱。而如果父母能多抱抱、亲亲、陪陪孩子,多关爱孩子,也能慢慢地减少他们对依恋物、依恋行为的依赖。到那时,自然就不会有“怪癖”了。 

 宝宝睡觉有“怪癖”,妈妈巧应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