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米旅游青岛徒步老建筑 |
分类: 娃娃看天下 |
2013年9月6日 小米5岁9个月27天。
青岛常常会给人一种感觉,觉得它很象厦门,同样有着大海与岛屿,同样有着百年历史,同样有着许多老建筑。但青岛还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如童话般地美。因为它的许多老建筑,都如同一座座童话中的古堡一般,静静地伫立在风云岁月中。
据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晚年移居青岛的康有为,对青岛做了一个评价----“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由此,“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成了青岛最富诗意的写照。而我们到了青岛,自然是不能错过这般风景,更不能错过那如童话般的各式建筑。
在青岛的第三天,就是专门用来找寻这些建筑的。其实虽然是散落各处,却都离得挺近,于是我们的寻找,也全是靠的步行。事实上,在青岛,也基本只能靠步行。
先上一张网络上搜寻来的地图,我们想要找寻的历史与建筑,就在地图上一一标示着。
而我们的徒步路线如下:劈柴院吃早餐--浙江路天主教堂--德国总督府旧址--江苏路基督教堂--信号山公园--迎宾馆。
具体行走路线:
1、劈柴院沿中山路走200米左右,左转进入德县路到达终点,即是天主教堂(如果是从我们住的偶遇客栈出发,前往天主教堂,可以从黄岛路转至安徽路,行至肥城路和浙江路的交汇口即可到达)。
2、由德县路行至沂水路,途中可看到沂水路11号的德国总督府旧址;
3、行至沂水路尽头,往路边的的小山上走,即是著名的江苏路基督教堂;
4、从基督教堂下来,转至龙山路,上山至信号山公园,俯看青岛全景
5、出公园后回到龙山路,前往迎宾馆。
别看我们都在行走,可是在青岛的老城区,就是靠的步行,一路上慢慢行走,在那幽静的路上,不断地,就可以看到童话般的美丽。
就先从浙江路的基督教堂开始说起吧。其实第一天我们在傍晚时分去往栈桥时,就在中山路上瞄到过天主教堂的风采,只不过当时是匆匆路过,只有一瞥。一直到了第三天,才专程寻了去。日薄西山,余晖倒是给教堂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衣。
天主教堂,又称圣弥爱尔大教堂,是青岛老城区的制高点,同时也是青岛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站在教堂底下往上拍,果然很有种高耸入云天的感觉。不愧为制高点啊!
在这教堂前有很多新人占据了极佳的位置拍婚纱照,小米同学也因此被我哄了来,在阳光下拍了一张。虽然,在这高塔的映衬下,小人儿显得愈发地小了。教堂的门紧闭着,据说如果是周日上午,就可以免费参观教堂,还能听到美妙的风琴声。
与天主教堂齐名的另一大教堂,或者说名声更甚于之的,更象是童话城堡的,当属江苏路上的基督教堂了。这也是最受小米和果果喜爱的一幢建筑。
从天主教堂到基督教堂,沿路缓缓而行,途经沂水路上的德国胶澳总督办公楼,也称总督府旧址。在路上遇到一个青岛阿姨,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是德国总督以有办公的地方,再往龙山路走,就是总督睡觉的地方(即迎宾馆);还有一个总督训练士兵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海洋大学。阿姨说,这些地方都是很值得一看的!---青岛阿姨之所以和我们唠嗑这许多,纯粹是看在小米和果果也一直埋头跟着我们走的份上,觉得我们这带娃出行的,太不容易,但也太让人羡慕了。
胶澳总督府旧址,用手机拍的,因为光线不甚好,索性把它给处理成一张手绘图。缘于在青岛时,看了许多手绘的青岛风光,太喜欢了。。。。。
当你在沂水路上,看到这一堵爬满了绿植的墙时,就意味着基督教堂已经近在眼前了。青岛的很多墙都相当地有特色,格子装饰的,红色、黄色、蓝色的,还有爬满鲜花或绿植的,叫人看了赏心悦目。
沿着台阶一路拾级而上,城堡般鲜亮的基督教堂,就将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基督教堂是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厚重优雅的花岗岩、红屋顶及蓝绿色的尖顶,都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基督教堂,我就忍不住联想到了蜗牛。
参观基督教堂,是需要门票的,票价10元。但是售票亭的下方,很贴心地注明了从基督教堂去往天主教堂和迎宾馆的路线一目了然。而票的背后也印着教堂里的几项大活动,包括青年聚会、慕道、成长栽培等等。
一路向前,沿着台阶一阶阶地走,很快就到了如蘑菇般的旋转观光塔。
在这个观光塔里,找个位子坐着,让它带着慢慢地转过青岛,看那一片红瓦绿树。
刚刚去过的基督教堂,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小米于是很替果果惋惜,如果她也能跟来,就可以一起这么舒服地坐着看美景了。
我趁机说是啊是啊,你看,坚持很重要吧!

下得山来,前往迎宾馆,途中经过一道长坡。
迎宾馆,又名总督楼,建于1905--1907,是德国总督占领胶州湾时的住宅。1934年,前青岛市长将其命名为“迎宾馆”,成为青岛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建国后,我国多位领导以及国际领导都曾下榻这里。而游客来这儿,则是因为迎宾馆那气势恢宏的欧洲古堡式建筑风格,而且不管从哪一面拍它,都是不一般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