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做父母:你会批评孩子吗

(2013-06-20 23:15:42)
标签:

育儿

小米

如何做父母

批评

米妈育儿经

分类: 米妈育儿经

   2013年6月20日 小米5岁7个月11天。

 

如何做父母:你会批评孩子吗
 

 

    瑞瑞妈妈一直都奉行着放养与自由的育儿理念,对于儿子瑞瑞的成长,总是希望能给他多点再多点自由,轻易不去干涉他的言行。可是当瑞瑞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常常会造成其他妈妈的困扰--困扰来自于瑞瑞玩得开心了、不开心了,都会忍不住动手打人,甚至动脚踢人。男孩的力气大,往往会给别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在瑞瑞妈妈看来,这些都是瑞瑞的一些情绪释放,不必要进行干涉,更别说是批评,或者要求瑞瑞道歉,因为她担心,批评的结果会不会从此束缚了瑞瑞的天性。可在别的妈妈看来,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只会让瑞瑞往霸道孩子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不敢再让自己的孩子和瑞瑞往来了,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在这个案例中,瑞瑞妈妈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困扰,也给别人带来了困扰。她和一些学习过育儿新理念的父母一样,有一种“害怕”批评孩子的心态,怕自己一批评,就是不够理解孩子,就会伤害孩子心理。
  
    正视批评:批评与尊重不是对立的

 

    象瑞瑞妈妈这样,希望保护孩子的天性,希望给孩子自由,希望保护孩子的自尊,却忘记了一件事,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鼓励、赞扬固然重要,但是,无论如何,批评也肯定是避免不了的。保护孩子的天性、自由,不等于放弃最基本的管教与批评。这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在孩子做错事时,明确地指出孩子言行上的不当,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不过,在传统育儿中,批评似乎就是疾风暴雨的代名词,似乎有可能还会升级到动武,又或者会变成唠唠叨叨、罗里罗嗦……批评免不了,可是如果不讲究方式,不分时间、地点批评孩子,甚至把批评变成对孩子的情感虐待,就有可能对孩子形成负面的影响,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该如何批评孩子,如何让孩子能够接受批评,又不会因此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呢?

 

    学会批评:让爱做主冷静以对

 

    1、冷静对待,批评不是大喊大叫

 

    在很多人看来,批评似乎都是要声色俱厉的,尤其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或是屡教屡犯时,就常常会引起家长的怒火,继而引来一阵狂风暴雨似的怒吼,在这样的冲动之下,家长往往就会把本是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批评,变成了指责或是谩骂,教育的效果顿时化为云烟,甚至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家长如果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会跟着有样学样,甚至可能就此形成逆反心理。

 

    我和小米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小米有一个大部分孩子都有的毛病,喜欢乱扔东西,还常常想不起来收拾。于是我常常会跟在她的后面提醒她,提醒一次两次不听,就上升到批评,而如果批评了还不听,小米当成耳旁风,依然故我,就有可能会引起的我怒火:“怎么回事,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玩的玩具要及时收起来,东西不要乱扔,如果你再乱扔,我就当成你不要这些玩具了,我直接扔到垃圾桶去!”

 

    这样带着怒火的批评或是暴跳如雷的咆哮,其实都无济于事。当我发火时,小米其实已经意识不到我是在批评她乱扔东西这个行为,她的焦点其实已经集中到我的威胁上,她担心我会真的把玩具扔了,她要赶紧收拾好玩具,也只是为了抢救这些即将被扔的玩具。而如果我多次用这样的语气来批评或是指责她后,小米反而变得有些逆反了,她说话的语气也会跟着变得很冲。当这样的苗头出现之后,我开始反思,这样的批评是不是不太好?我的初衷是想让她养成收拾的习惯,还是想让她的脾气在我的影响下,变得暴躁?

 

    于是当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时,我开始控制自己了。过年期间,我们在果果家住着,果果有一张上下铺的床,小米喜欢在上铺玩,又嫌上铺堆了几件衣服碍事,就直接把衣服一件件地往下扔,扔了满地都是。我看见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又乱扔东西了,怎么屡教不改!在这种想法的促使下,我如果开口估计又是一通指责。可是这样有用吗?深吸口气后,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很平静地,甚至带了一点微笑地问小米,“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好吗?”

 

    小米其实已经有点防备了,防备着我的“河东狮吼”,她自己其实也知道这行为不好,当时只是图方便。所以在听到这样平静的问话时,立刻也放缓了戒备的神情,说“对不起,妈妈,我不该乱扔衣服。”“那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做呢?”小米又答“请稍等一下,我给芭比盖好被子立刻就下来收拾,芭比现在要睡觉了。”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又会冒出一重怒火了,知道错了为什么还不马上改?你这就是推拖、借口!不过,冷静冷静!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给她一点缓冲的时间,也给自己多点冷静。看看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会更好些呢?于是等待,五分钟后,小米照顾好了她的芭比,立刻从上铺下来,一件件地收拾好了乱扔在地上的衣服。

 

  这还没完,第二天,她又去上铺玩,又嫌那堆衣服碍事时,她不再乱扔了,而是彬彬有礼地叫了我来,把衣服一件件地递给我,请我帮忙放在下铺,然后自己再对我解释一通:“乱扔衣服不好,我在上铺又比较不方便,所以请妈妈帮忙接着”――――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河东狮吼的现象再也不要发生了,这样冷静地,指出问题的批评,反而更让孩子接受。小米用她的行为,给我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所以,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之前,家长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才不会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也不至于对孩子犯的错误上纲上线。冷静可以帮助家长对孩子的错误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也只有冷静,才能孩子易于接受,并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接受批评,只是不接受批评的态度。

 

    2、先褒后批:批评不是全面否定

 

    和一个妈妈聊天,说到关于批评的问题。她说别说孩子了,哪怕就是她自己,也是受不了一味的批评。她的老公就是那种只要有一点小事做不好,就会直接批评,却看不到她做得好的地方。比如说打扫房间,有十处不干净的地方,她打扫了九处,只剩下一处,老公一回来,只会看到那一处不干净的,立刻就批评上了,却忘了她打扫那九处,有多辛苦。如果先表扬做得好的,再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许她就不会那么难过了。而批评得多次了,再面对这样的批评,她也就有些无动于衷了,甚至也不想再努力,连那原来的九处,都不想再打扫了。

 

  无独有偶,去年幼儿园组织新年晚会,小米和另外几个小朋友要组织起来演唱《明天会更好》。我正好去看了一次她们的彩排,可是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刚开始还挺认真,到后来就开始玩笑嬉闹,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表演。其实小男孩的声音很亮也很脆,如果好好唱歌的话,能充分发挥出他的特色。这时园长把男孩叫到了身边,我想着她肯定会批评甚至责怪孩子怎么不好好唱――――这似乎是大多数家长批评时会选择的方式,结果没想到园长说的第一句就是“我觉得你的声音真好,听起来很舒服,唱起来也很好听。”先是一句表扬,肯定了男孩的声音,然后才指出他后面唱的不是很认真,希望能看到一次他和小朋友之间更好的合作。

 

    两个案例的对比,让我忽然发现,我们在批评孩子时是不是也常常这样,不管做了多少好的,只要看见做的不好的地方,下意识地就会一开口就指出来,“你怎么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或者是“你这样不好,那样不对”......批评得多了,孩子也容易认为,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不好的孩子,更有甚者,对自己就失去了信心,由一小点的不足,变成了全盘否定自己。

 

    其实不只是孩子,就是大人都会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啊!所以在家长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只针对孩子的错处,而忽略了他们的优点。如果先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先对他们做得好的部分进行表扬,再指出不对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孩子的接受程度会大大增加,并且也乐于去改正。批评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评,与其总强调不好的地方,不如把孩子的进步、努力等等都看在眼里,说出口,不吝表扬,先褒后批,再加上有效的引导,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提升自信。
  
    3、不翻旧帐:批评不是喋喋不休

 

    孩子最不喜欢听的批评语式有哪些?“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又”“你看你,总是这样”……其实,小时候的我,也是最讨厌听到父母对我说这样的话。

 

    过年期间,大家一起聊到“唠叨”这个话题,果果忽然在一旁冒出一句“我觉得全天下最唠叨的那个人就是我爸爸了!”失笑之余,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果果说,因为爸爸总爱唠唠叨叨地说这儿又脏啊,那儿又没收拾啊,怎么总是弄得这么乱啊,然后就要我马上去收拾,可是他自己却在看电视。为什么他不能和我一起收拾呢?

 

    我有点理解果果的感受了,一是喋喋不休的批评,二是爸爸还没有以身作则。

 

    最容易引起家长唠叨式的批评,估计就是关于孩子收拾、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了。比如孩子总是不爱收拾,东西到处乱扔,比如孩子总是没洗手就想吃东西,比如孩子在大街上总是爱乱跑……总是总是总是…….当家长觉得孩子总是这样屡教不改时,还容易由此而引发怒火,让批评升级,就如之前我对待小米不爱收拾时的批评一样,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河东狮吼式的指责。而孩子呢?面对家长的喋喋不休,会开始嫌烦,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家长的“总是”“又”“多少次”这样的话,更容易强化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动辙就翻老账,容易伤孩子的心,还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改不了了,郁闷的心情更大过想要改正。

 

    所以当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对这类批评的反感之后,就开始注意改变自己的方式了。小米在家常常会忘了穿拖鞋,直接光脚在地面上行走,多次提醒还不见改,有时会很恼火很粗暴地批评她,怎么又不穿鞋了,说了多少次啦,什么时候才能记得自己穿拖鞋……诸如此类的,一件很小的事,我心情不好,她也不开心。可是如果我换一种方式,看到小米没穿鞋,就笑眯眯地问她,“你忘了穿什么啦?”小米自己就会说“啊,我忘了穿鞋了!”立刻跑去把拖鞋穿上,然后笑着对我解释,“我今天是忘了穿。平常我是故意忘穿的!”从她的这句话中,就能听出,对于之前我的指责,她是有抵触情绪的,而这一次,我改变了方式,她就乐于接受了。
  
    4、尊重孩子:批评不是随意谩骂

 

    为什么有的妈妈担心,批评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其实或许是一些传统的批评方式,或是一些父母粗暴的批评方式,才会给予孩子以伤害。当孩子有错误时,请记住这几点吧:
 

    不当众批评

    最伤孩子自尊的,估计就是在公众场所或是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批评孩子了。那会让孩子感受很没面子,甚至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厌烦与反抗,既影响了亲子关系,又让批评的初衷得不到实现。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小时候,在某一年的春节期间,和姐姐一起偷溜去看电影,结果被妈妈抓了个正着,然后就在大街上公然地严厉地批评起我们来,那一刻,我其实并没有怅悔,或者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我可不可以当做不认识这个正在blablabla批评个不停的女人?丢脸啊!这是到现在为止,我想起这件事所留下的唯一印象。太伤自尊了!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小米,我时刻牢记,不当众批评她。即使是需要她马上改正或者向别人道歉的事发生了,我也是先把她抱到一边,小声地和她分析,然后再耐心等待着她的道歉。我不批评你,但我耐心等待你的自我纠正。

 

    不和别人比较

    这也是我从小最恨的一件事,妈妈的批评中常常会带上“你看***做得多好,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他”之类的话。于是那个常被做为榜样和我进行对比的“***”成了我儿时最痛恨的人,对他只有羡慕嫉妒恨,却没有一点想要努力赶上他的念头。因为在这样的对比中,孩子最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最容易给自己下一个“我不如别人”的评价。家长的比较式批评,也许是想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可惜,常常会适得其反。孩子只会觉得,“你的眼里只有他没有我”。

 

    不做负面评价

    有的父母着急起来,常常会口不择言,对孩子做出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孩子打人了,家长可能就会批评孩子,你怎么能打人,真是个坏孩子!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可能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家长觉得没面子,就会批评孩子真没礼貌……如果家长在批评时,能够中肯地客观地,本着尊重孩子这一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既不会因为孩子小而不加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也不会以大欺小地随意指责孩子,给孩子下一个负面定论。批评的时候,只要明白地指出,孩子的某个行为是不对的,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就好了。但是加了负面评价时,常常会让自己忽略了应该让孩子知道的重点是什么,也会让孩子跟着对自己有了一个不好的认知,觉得自己就成了家长口中的那个坏孩子。这才是伤害孩子的根本。

 

   5、爱的教育:批评不是不再爱

 

    就象上述说的,我曾经因为一些小米屡教不改的小毛病而粗暴地对她进行过批评,可是这样的批评,不仅引发了她的抵触,还让她开始担心,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了,就会被全面否定,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于是时不时就会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其实也就是因为小米的这个反应,才让我开始这样反思,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孩子,才不会让孩子受害,又达到改正的效果。而当我改变了语气,用平和的方式进行,并且抱着她,或者牵着她的手,带着微笑时,小米的这些担忧就全不见了。
 

  在批评的时候,如果能和孩子增加一些身体接触,比如拉拉小手,比如搂着肩膀,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善意,而在批评之后,更需要给予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一个有力的拥抱,是最直接的表达,让孩子知道,即使自己犯了错,受到了批评,可是家长还是爱他们的。这会让他们更有自信,也更愿意去改正。

 

  有的时候,一些不当的批评方式是会串连在一起的,比如你翻旧帐了,从旧帐里觉得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呢?于是你唠叨了,你发火了,你在批评时就开始口不择言了,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对自己不自信了,对你的爱也不自信了……

 

   所以,批评其实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你注意方式,冷静对待,一事归一事,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在爱的怀抱里,给予孩子肯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一定是会乐于接受的。

 

    分龄批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批评方式也是不同的,需要讲究的。

 

  2岁以下,不要直接批评

  2岁以下的孩子,一般犯错都是一些无心的,比如不小心把饭撒了,不小心碰到了水杯,安全问题是他们无法预见的,行为习惯也是需要父母进行引导的。所以一般任何形式的批评,都是不太适合的,最好的做法,就是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为孩子的安全负责,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4岁,直接指出结果

    对2-4岁的孩子进行批评时,直接指出行为所会带来的后果,比如打人时,被打的人会很痛,饭前不洗手会让细菌进到肚子里影响健康,不穿鞋子容易着凉等等。此时最忌讳在批评时给孩子加上负面评价,或是河东狮吼般的粗暴批评。有效的引导,比如提问式地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会更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5岁以上,可以适当惩罚

   5后的孩子犯错时,可以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惩罚,所谓“后果自负”,但这些惩罚,也是需要提前制定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则。比如文中所说的瑞瑞,喜欢打人、踢人,此时妈妈不应该放任不管,而是要和瑞瑞提前说好,希望瑞瑞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时可以跺脚,可以大喊,但唯独不能攻击别人;开心时可以抱着朋友一起欢笑,也同样不能攻击别人。如果出现攻击别人的情况,那么必须道歉,然后暂停一下正在进行的活动,冷静冷静再继续。长此以往,相信瑞瑞能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不过,前提是需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规则,而且以小惩大戒为宜。

            (注:本文写于2013年2月,为《女友.亲子》杂志约稿。已刊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