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小米唐诗滋养心灵 |
分类: 米妈育儿经 |
2011年1月21日 小米3岁2个月12天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让孩子多读些诗吧!”
这段话是在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古诗滋养的孩子”里看到的,当时是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书,有许多育儿观念深得我心,其中这一篇关于读不读古诗,如何读古诗的文章,让我深有同感。因为其时,我和小米正在读唐诗的路上悠哉游哉。
小米两岁时,开始喜欢读唐诗。每一天占用的时间也很少,仅仅是睡前的几分钟,我读几遍,小米跟着读几遍,第二天就会背了。到小米2岁3个月时,已经会背3、40首唐诗了,每一首诗都背得极为流利,甚至有的唐诗还不是我教的,仅仅是听着CD,自己就会了。
这时候读唐诗,是因为小米自身对唐诗有着极大的兴趣,就如念一些童谣一般,唐诗还更具有句美、压韵的优势,从童谣、儿歌等中脱颖而出,成为两岁小米的不二选择。听从她的兴趣指挥,每天和她一起读唐诗,也成了我们很快乐的事,那时除了《金龟子给我读唐诗》外,我们每天晚上还读一本老版本的《婴儿画报》,忘了是哪一年的了,每一期的最后一页,都有一首唐诗,于是我也跟着读了不少以前从没读过的诗,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又比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而当时,小米最喜欢的一首诗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当地有气势啊!
小米2岁4个月时,忽然对唐诗渐渐就失去兴致了。于是我们的一起读唐诗暂告一段落--我的观点,一直都是以小米的兴趣为主,多加引导,但绝不勉强。所以一直以来的读唐诗,我们都是当做游戏一般进行,我也一直遵循着一条原则,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喜欢唐诗,而不是以表演为目的,不是为了一个数字,计较孩子会背多少诗。所以在小米读唐诗的那3个月中,基本没有让小米给别人表演过背唐诗,那不是我用来炫耀的方式和目的。读唐诗,仅仅是想让小米能多一些诗情画意的滋养。就象尹建莉老师所说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因为没有继续再坚持读唐诗,过了几个月,小米曾经会背的那些诗,全都忘光了。哪怕是最简单的“鹅鹅鹅”,如果没有提示,也记不起来了。也许有人就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唐诗陌生难懂,半大孩子死记硬背一阵时间也就忘了,就象小米这样,而即使记住了,又能理解多少呢?
可是读过、背过真的就是不一样。3岁2个月的小米忽然间又开始对唐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到两天时间,把原来忘光的那些诗又捡回了一小半,重新又能琅琅上口了。记忆这东西,还真是不能小觑。而这一回,更加不同的是,小米不再象2岁时那样仅仅简单地背诵,而是开始理解唐诗里的内涵,并开始活学活用了。
这一次读唐诗时,我们拿了《金龟子给我读唐诗》的那本书来读。第一天,小米先把书翻了一遍,然后我读一遍,每首诗都读过去,小米有的跟读,有的只是听着。第二天,她指着其中一页问我,“妈妈,这几座山为什么很孤单很难过呢?”我愣了一下,山就是山,哪还有什么孤单难过之说?再看看配图的诗,原来是那首著名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小米的这一问,已经把这首诗给意会了。
除了对诗的理解,小米同学还开始活学活用这些诗了。比如周末的早上睡懒觉,醒来后的小米自己感叹一下,“妈妈,我都‘春眠不觉晓’了!”最逗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居然也让小米同学拿来改成了游戏。只要她用手把自己的脸蒙上,我就得在一旁根据她的示意念一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然后小米同学就很开心地蒙着脸哼上一句“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嘞”,我就必须得再念一句“闻歌始觉有人来”,小米同学再露出她的小脸蛋,笑眯眯地看着我。然后我们互换角色。你说如果不是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她会发明出这样的游戏吗?
当然,最让我吃惊的,还是上回看垚妈的文,看到小垚同学说她想北京了,北京就是她的故乡,然后紧跟着吟了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别小瞧孩子们啊,古诗词难懂,那只是大人的感觉,孩子其实是没有这样的疏离感的。不是都说了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啊!就象我和小米读唐诗时,我从来不会一字一句给她解释得太清楚,顶多在她问为什么时,才大致地解说一下比较难懂的字词。我不想当语文老师,只想当小米读诗的启蒙者,引领她进入诗词这个唯美的境界,用诗词来滋养她的美好心灵。
所以对于读唐诗,我觉得只要孩子有兴趣,大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当然不是那种极其正式的,当作任务一般地来读,比如背不出就要接受惩罚等等,如果是这样,不如不读。读唐诗,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亲戚,买了一张碟片,内容虽然是唐诗,但把读诗的声音改成了那种摇滚、唱歌式的节奏,而动画的纷杂也完全影响了孩子对于唐诗的感受。这样的方式,我也是不苟同的。
最好的方式,就象于丹在《女儿是我所有的诗意和梦想》中所提到的国学学习--“学中乐,乐中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人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羽翼丰满,变得清朗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