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小米2岁6个月12天。
最近只要提到手足口病,家长们肯定都是如临大敌。没想到,小米居然也赶了一回潮流,愣是也跟风得了一次这个手足口病。还好只是初期的,还好恢复得相当快,仅五天时间就完全康复了,而且最痛苦的也只有两天时间。
这次手足口病,是在我们从厦门回到福州几天后发生的,也不知道是小米携带的病毒传给了果果,还是果果携带的病毒传给了小米。总之在五一期间,果果小朋友的嘴里先出现了口腔溃疡,而且在5月3日手心还出现了一些小红疹,不过当天到她常去的老中医那儿就医检查时,医生肯定地说仅仅是溃疡,不是手足口病。开了一些清火的中药和四季抗病毒合剂回来吃。
就在这一天,5月3日晚上睡前,小米说嘴角痛,仔细检查一下,发现左嘴角似乎有一处隐隐的小突起,但连溃疡都算不上。小米也仅仅是说有些不舒服,依然按时睡了。只余我在心里打鼓,希望千万不要也引起口腔溃疡啊,上一次小米得溃疡时因为医生的误诊,还引起了小米的牙龈多日红肿出血。
5月4日,天不从人愿。在小米的左嘴角、右嘴角各发现一处溃疡。吃饭的时候不时地呼痛,不过还是乖乖吃完了碗里的饭。到了晚上开始发烧,并在手脚心各发现一些隐隐约约的小红疹。量体温38.8度。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手足口病?不管是不是,都先喝点苦瓜水消炎退烧吧。此外,这一天下来,小米三顿都跟着果果一起喝四季抗病毒合剂(1次5ML),中药一小杯。
到了晚上9点左右,还是决定到福州中医院看儿科急疹,果果和小米都带去。白天时果果手心的红疹已经消了,可是晚上又开始冒出来。值班医生检查后说小米就是手足口病初期,果果则疑似,然后以两例手足口病向上报告,让我们填下了两个孩子的资料。
这次急诊颇有些荒唐,值班医生比我们还紧张,一直忙着打电话联系别人,务必要把这两例手足口病上报,然后又找出一本手足口病的资料册,翻看对照,确定孩子们是属于重症还是轻症。在这期间,始终把小米和果果的病情弄混。最后根据资料册,开出了一贴大概是手足口病症者专用的中药。
小米的急诊病历上记载:上腭部见一疱疹(嘴角两个让小米最为痛苦的溃疡反而没有记载,大概不属于手足口病记录的范围),手部隐见丘疹,色红。足底见复状丘疹。舌红苔白。诊断为手足口病。
开药:1、四季抗病毒合剂。
2、头胞克肟(消炎、退烧)
3、中药两帖:紫草6,蒲公英12,野菊花6,蝉衣3,蚤休6,连翘9(后入),银花9,荆芥9,甘草3。
医嘱:密观病情,随诊。
回到家后,赶紧煎了一碗中药,让小米喝下,又吃了头胞克肟(2/3包,一包50MG),睡下后发汗,体温开始下降,睡前量体温已经降至38.3度。
5月5日,算是这场对抗战中比较艰巨的一天。小米烧退了,但嘴巴更痛,舌尖似乎也发现有红点。这天上午再带小米到中医院(果果已经基本康复,手心的红疹也退了),找果果常看的老主任医师肖医生看病,抽血后发现没有炎症,有病毒感染。医生再次检查后确认为手足口病。开了羚羊角口服液(清热退火,也可以预防孩子高烧惊厥,一日两次,一次半瓶)以及中药四贴:葛花9g,前胡6g,淡豆豉(后入)9g,连翘9g,荆介6g,薄荷(后入)6g,龙舌草15g,板兰根9g,建曲10g,金线莲草1袋,赤小豆15g。
这一天下来,小米都不愿吃东西,怎么哄都没用,最后靠着数数,吃下了一小碗稀饭。药倒是全吃下了,全靠原来哄小米吃药的绝招----看《爱探险的朵拉》,边看边喂。这是小米第一次吃中药,还是如此苦的中药,边喝边嗷嗷地叫,一是因为痛,一是因为苦。哭得可怜兮兮的,惹人心疼。
晚上给小米清洗时,发现屁股上也长了红疹。脚上的红疹也更多了。不禁忧心忡忡。尤其是小米不肯吃饭,真担心身体受不了。好在睡前看到果果喝牛奶,小米忽然提出也想喝,自己拿着小杯子,喝下了100ML。
5月6日,攻艰战更加严峻。把小米翻来覆去地检查了好几遍,发现屁股上、手上的红疹消退许多,基本都变成了很小的红褐点。只有脚上的红疹还有一些未退。嘴似乎更痛了。仍然坚持着不肯吃饭,态度坚决,只到实在饿得受不了了,才在我们的鼓励下吃了10口稀饭,仅此10口。
所幸药仍然一天三顿吃着。不过到了这天晚上吃药时,实在是受不了痛和苦了,开始坚决地不吃了。难怕是给她看朵拉、喜羊羊都不管用。小米同学宣称不看电视了,不吃药了。最后被逼无奈,威胁她再不吃药就带到医院去打吊瓶,小米这才乖乖喝下。但是饭仍然不肯吃,明显肚子很饿了,想吃了,可还是不敢,惧怕嘴疼。于是把自已想吃的她认为好吃的东西全都塞进我的嘴里,我不吃还不行,似乎我吃了就等于她吃了。
因为这两天小米坚持不肯吃饭,药也总是要斗智斗勇地才肯喝下,又总被那些手足口病多么多么严重的报道的困扰着,心里真有些难受,在QQ上忍不住和DU妈诉说了一下小米的病情,这个病就是要好好吃、好好拉才能好得快,可道理都懂,操作起来太难了。强逼着小米吃药还可以,再强逼着吃饭,总感觉小米的心里肯定会很痛苦。没想到才诉完苦,第二天就来了个戏剧大转变。
5月7日,曙光开始出现。一大早七点多,我还在沉睡,就被小米给叫醒了----“妈妈,妈妈,我要喝水!”,估计是这两天饿得都要脱水了,赶紧得令给小米倒水,就看着她不停地喝,小杯子喝,大杯子喝,想要控制一下水量都不行,执着地喝啊喝,最后喝了一肚子的水,然后因为肚子太胀,又哇地把喝下的水全部吐出了。
这一天,明显恢复了很多,早饭吃了一碗米汤(饭粒比较少)。中午吃了一碗线面,晚上又是米汤。吃饭时偶尔还会碰到舌头处的溃疡,还会哼哼两声。仍然惜字如金,不怎么说话。吃药时也仍然会小小地抗拒一下,但是因为打吊瓶的威胁,还是乖乖吃了。而且我也学乖了,把味道最好的羚羊角口服液放在最后,小米在经历了苦药后,忽然喝到甜甜的一小勺,居然要求还要喝。。。当然,严词拒绝。
虽然小米已经明显好转,为了保险起见,又带她去了一次医院复诊。检查时发现屁股、手和脚上的红疹基本已经消退,只剩下舌头上一处溃疡。肖医生又给开了中药三贴。比起上次的中药,有所增减,把建曲换成了积雪草,还加了竹叶,删了淡豆豉。
5月8日,终于迎来了对抗战的胜利。小米完全康复了。虽然还是说嘴巴还有一点点痛,可是小米同学会自己接着安慰我们说“没事了,有一点点痛也没事吧”。吃饭恢复正常,米汤和绿豆稀饭轮换着吃。开始狂说话,憋了三天,再加本来就是话痨,现在就更是唠叨了。从早说到晚没个停。
新开的中药似乎味道好一些,没那么苦了,再加上打吊瓶的威胁(正好米姨妈也遭受病毒的传染,到医院打了吊瓶,把手上的针孔给小米现场观摩了一下),小米吃药不再抗拒,也不再需要用看电视等办法来哄骗,只要把碗端到面前就乖乖喝完,虽然喝两口就要嚎几声。
小米的手足口病就这么好了。不过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恢复期,主要是怕余毒还在,担心会传给别人,又在家里隔离了几天。另外新开的中药也坚持多喝了几天,以作巩固。
其实关于手足口病,早在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中就有记录,明确告诉我们这不是很严重的病,即使不吃药也可以自行痊愈。只是这几年,大概是因为病毒的变异,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症甚至是死亡的病例,这才让大家对于手足口病开始谈虎色变了。
在小米患病期间,通过咨询医生,也在网上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特整理如下:
1、认识手足口病
有一种与疱疹性咽喉炎的经过非常相似的“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群16型所致。发烧和口中水疱都同疱疹性咽喉炎一样,但其特点是在手、脚、腿上和臀部会长出水疱性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红色斑点),这种病也不会引起其它疾病而痊愈。这是记载于《育儿百科》中关于手足口病的一段。在网上还看到近几年的病毒越来越强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5、9、10、16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4~8月份为发病高峰。多见于5岁以下,其中2~3岁的居多。
2、病程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宝宝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小米大概是属轻微症状,仅发热一晚就退了)。发病初期宝宝有流涕、咳嗽、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小米只有嘴角的溃疡让她痛苦)。口腔黏膜疹出现得比较早,起初为粟粒样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这在小米的身上体验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烦燥和拒食。对此我是深切地理解,我们长口腔溃疡时也是相当痛苦啊。于是没有逼她吃饭。不过小米倒是没有出现流口水的症状)。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以手掌、足底等远端部位为主。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或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毫米,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周围有红晕,疱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的四不特征。皮疹有时也会出现在手肘、膝关节、臀部和肛周,多呈对称性分布(小米在手、脚、和小屁股处都长了小红疹,不过很快在3天内就消退了,没有转化为疱疹)。
3、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唾液、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进行传染,尤其是粪便也可造成病毒传播。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而患儿的粪便在发病3~5周后仍具有传染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幼儿园里最容易传播这个病的原因。小米和果果在病发后,我们立即让二人分开用马桶,尽管两人早就互相传播了。
4、诊治
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等。发病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可以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西医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相比较而言,中医治疗本病更具特色且素有成效。小米这次病好得快,估计也和肖医生给开的药效好有关。肖医生不愧是多年的老中医,不象之前那个值班医生一样照搬书本,而是根据小米的实际情况开药,在小米好转之后开的药还和原来有了增减。
5、食疗
在患病期间,饮食一定要清淡。最好就是熬稀粥或是米汤给孩子喝。熬粥时可加些绿豆,或是荷叶。忌食海鲜、高蛋白食品等。莲子也不要吃,虽然清凉,但医生说太过清凉了,不好。
另附《育儿百科》中关于“口腔炎”“手足口病”的文章:
初夏发烧的疾病(“口腔炎”,“手足口病”)
每年5月末到7月初流行一种疱疹性咽喉炎,2~4岁的幼儿常患此病,婴儿出牙时也患这种病。嘴里长出水疱,很痛,俗称“口腔炎”(鹅口疮性口腔炎)。这也是仅次于突发性发疹的常见病,当母亲的应该记住。
一向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生呕吐,但连续呕吐的较少。婴儿呕吐,大人很着急,一摸婴儿身子很烫,用体温计一量,才知高烧到39℃左右,急忙抱去看医生,医生多半诊断为“扁桃体炎”或“着凉”,又给打针,又给吃药,但婴儿完全不吃东西,连牛奶也不怎么相喝。
第二天早上有时会退烧,但还是不想吃东西。再去看医生,医生还说是“口腔炎”,并让母亲看婴儿咽喉的深处。咽喉深处上方象钟乳石般倒垂着的小舌头两侧会出现许多小水疱,水疱破裂后就变成米粒大小的红圆点了。
由于咽部疼痛,婴儿就不想吃代乳食和喝牛奶了,口水多的婴儿嘴里有臭味。有的婴儿体温持续2~3天后才下降,也有一天就降下来的。容易抽风的婴儿在开始发烧时就抽风。这种病是由病毒(柯萨奇病毒A群)引起的,不会引起并发症,4~5天后就会不留痕迹地痊愈。
这种病没有特效药,1周内即可痊愈,不用担心。让婴儿在2~3天内吃东西比较困难,喂点牛奶就可以。很多婴儿都喜欢吃冰糕,可以给些冰糕吃。看一下口腔,如果咽喉处有水疱,一定是这种病,不用再折腾婴儿。有人常常往口腔里涂龙胆紫等,我认为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病的免疫时间不长,今年得了,明年也许不罕得,并能传染给哥哥和姐姐。在托儿所里注意不要把婴儿的食具弄混。
还有一种与疱疹性咽喉炎的经过非常相似的“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群16型所致。发烧和口中水疱都同疱疹性咽喉炎一样,但其特点是在手、脚、腿上和臀部会长出水疱性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红色斑点),这种病也不会引起其它疾病而痊愈。
同样,在夏天还流行一种波士顿疹,这是由埃可病毒16型所致。不太高的烧持续1~2天后,疹子就出来了。疹子一出来,烧就退了,类似于突发性发疹,但烧不太高,也不会持续3天,只是嗓子有些疼痛,会引起腹泻和呕吐,有时会昏昏沉沉的。疹子呈浅红色,直径1厘米左右,分布在面部、胸部、背部,口腔、腭和咽部也可有红色疹子。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