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日 小米1岁11个月24天

原来在自己带着小米的时候,总在幻想,如果米爸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帮忙做做米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大家形成统一战线,齐心一致来教育小米。
带着这样的幻想,终于在一起了,可是却发现,事实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乐观。
不仅不乐观,还数次爆发内战……
第一次育儿内战:吃饭究竟要不要喂
小米的吃饭,真是一个大问题。
早在老家之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改变以前强逼强喂的做法,转而让小米的胃口来做主,她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下了桌就不再吃,上桌时我们也不喂,让小米自己吃。这一点在执行时就困难重重。在老家时,我事先和米爷爷奶奶打了招呼,他们嘴里说着好好,可是一转身就全抛到脑后了,虽然鉴于我的“威严”不敢随便反对(主要是因为早就说好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以我为主),可嘴里总忍不住念叨,这样孩子会饿坏的……
每到此时,就忍不住幻想着米爸如果在场,一定会挺身而出,帮我顶住这重重压力。没承想,他真的在场时,却对我要求小米“自己好好吃”立马提出了疑义——“大人也应该要帮忙吧?要喂一下吧?”
得,有了米爸这句话,米奶奶又开始明目张胆地喂了。于是每次吃饭时就变成了一个杂乱的“菜市场”——小米使劲地挥开米奶奶要喂到她嘴边的勺子,我在劝米奶奶不要喂,米爸在质疑喂一下有何不可,米奶奶在哄着小米吃一口,就吃一口……
刚开始对米爸的质疑我还会解释一下,可是解释时的口气不太好,于是越解释,米爸的质疑就越多,因为他看到小米常常在自己舀不到饭菜时生气,就总觉得需要大人喂。如此我再解释下去,绝对会变成争吵,进而全面爆发内战,只好忍住不再说了。
小米的吃饭状况于是重新回到了原点,得大人花费许多功夫,耍尽百宝才能喂进一些饭,“轮到饭饭了”、“吃一口吧”、“吃给XX看”……这些话成了饭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拉着米爸到了地下车库,就此事进行了双方谈判,当然主要是我在控诉。把小米来京前的吃饭状况和现在的吃饭状况进行了对比,然后提出不是绝对不能喂,而是应该在气氛很融洽的情况下,趁着小米高兴,趁着她自己努力吃的同时,再帮忙喂上一些,如果她反对,就不要强喂。
米爸听了分析之后,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
,提出自己只觉得大人应该要帮忙,但是尺度却把握地不好,这一点要改过,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由他来做。另外又提出疑问——可是小米常常会因为舀不到饭菜而大发脾气,怎么办?
对此,我也给出了两点解决意见,首先要控制她的急性子,不能在她着急时大家就忙着来哄她,其次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把饭菜都弄碎,让她能够自如地用小勺子舀起来,不就解决问题了?
于是,第一次育儿内战宣告结束。米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向米爷爷奶奶宣布以后尽量不要喂了,如果小米不吃也不要勉强了……统一战线建立之后,这几天的小米吃饭状况好到让我们有些惊讶了,小肚子总是吃得圆鼓鼓的,不让吃还偏要吃……
第二次育儿内战:糖可不可以吃
我一直都在坚持着不让小米吃糖,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好吃糖而吃坏了一口牙,更因为糖对于孩子来说,是永远都没有抵抗力的。只要吃上了,就肯定会上瘾。
基本上这点大家也都在坚持着。可是有一天,我在书房赶一家杂志社的稿子,就听得客厅里是鸡飞狗跳了——小米在哭叫着什么,米爸和米爷爷奶奶在忙着安抚,却仍然换来了小米的尖声抗议,于是大人们一边说着“不能吃,不能吃”,一边又在小米的哭叫声中妥协“只吃一口,不能再吃了”……
听清楚小米是在吃糖后,我赶紧从书房里冲了出去,看到小米正抱着一个大糖罐子在吃白糖呢。第一个反应就是劈手夺过,放回柜子里。小米的第一反应呢,当然是哇地大哭了。
米爸于是开战了,“有必要这样吗?吃一点也没关系吧,干嘛这么急地冲出来夺走,你看小米都哭了”
我没有忙着应战,只是搂着小米,告诉她“妈妈是不是跟你说过了,小朋友不能吃糖,要等到小米长大了,象果果姐姐那么大了才能吃,对不对?”
小米点点头,因为我确实常常这么告诉她。于是我再说“好了,妈妈数一、二、三,小米不哭了!”
果然小米不哭了。事后,我才和米爸开了一回战,细数了吃糖的坏处,以及他们应对问题时的态度,一开始就不该把糖罐给小米,既然也觉得不能给,就不能在看到小米哭时妥协,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不能吃,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协,这样只能让小米觉得大人的坚持很软弱,哭一哭就能得到。小米是一个讲道理的孩子,在我和她说明了不能吃糖之后,不是就不哭了吗?
米爸点头称是,但是又提出我的态度也有问题,从房间里冲出来就抓走糖罐,让他们都吓了一跳。对此,我只好乖乖地做了检讨,保证下次有类似事情发生时,一定一步三挪地慢慢挪出去
……
第二次育儿内战又宣告结束了。
第三次育儿内战:孩子哭的时候怎么办
这其实和第二次育儿内战有些关联,不只一次地,我发现米爸在潜意识里和米爷爷奶奶一样,怕小米哭,每次小米一哭,他就会立马“噢噢噢”地哄,基本上就等于是妥协。以至于小米都养成了习惯,每次在哭时,得不到我的回应,立马就张大了嘴边哭边叫“爸爸,爸爸……”小人精真是猴精猴精的啊,知道找保护伞了。
和米爸数次沟通之后,米爸有了转变。其实我也理解他,近两年相处的空白,让他面对小米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总想着多宠她些。可是在面对小米哭时,还是有些不知措。虽然不再哄,不再顺着了,可是劝小米不要哭的方式却还是有些不对。
比如在吃饭问题没解决之前,小米因为舀不到饭菜而发脾气哭,或者想要什么拿不到时也哭,米爸就会说“你不要哭嘛,你不哭了就给你”之类的话。这在我听来,感觉就象是在告诉小米,我们害怕她哭,只要她一哭,为了不让她哭,就能满足她的条件和要求。
育儿内战于是又爆发了。米爸问我那该怎么说呢?
对于这类状况,我从来都是在小米无理哭的时候不予回应,告诉她“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越哭妈妈就越不给你。想要什么就好好说出来,只要妈妈能做到,就一定会做到。但如果再哭,妈妈就不给了。”
这样的说法,着重点让她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越哭越没人理,只有好好说话,好好把要求提出来,才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不要怕孩子哭。
米爸点头同意了。于是我们双方又和平共处了。
其实这几次内战,都是因为我们还在磨合,尤其是米爸,想投入到爸爸的角色之中,却又找不准方向,在和女儿团聚的初期,对小米的状况也不熟,不了解小米的自理能力和活动能力,自然就产生了不少问题。好在,内战是可以和平解决的……
以下是米爸写的爸爸感悟——
“爸爸的部分责任。因为我还不知道爸爸责任的全部定义,责任是指小米生活、成长的全部过程中的职责——定位。这两年我付出太少太少了,缺憾太多太多了,也造就小米生活成长的全部过程中的职责的缺失,造就了对你的愧疚太多太多了,对不起妹妹。
这两个月来和小米的相处,一家人快乐的团聚,也带来了生活中摩擦的忧虑、困惑,主要小米变化太快了,而我们大人是按某种规则下生活的,规则赶不上变化。”
很明显,这家伙没写完,就忙着和小米玩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