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说话晚,不用太担心

(2009-05-18 08:35:57)
标签:

育儿

小米

说话晚

热情交谈

明知故问

善于倾听

谢谢

车来了

分类: 米妈育儿经
    2009年5月18日  小米1岁6个月9天。
 
    前不久看了小宝妈(yolanda)的一篇博文《让人揪心的“谢谢”》,看到17个月的小宝因为不会说谢谢,亲子园的老师就不给她小贴纸,于是小宝只好不停的围着老师前面后面的转,不停的叫,不停的对着老师做把贴纸贴在额头上的手势。眼看着别的小朋友说完谢谢拿着小贴纸高兴的走了,小宝急的满脸通红,还在可怜巴巴的等着拿小贴纸!别说每次小宝妈和宝爸在一边眼看着女儿着急有多揪心,就是我们看了这样的描述,心里都止不住地一阵阵地心疼。虽然老师的用意是要激发宝宝们学会说谢谢,可是当这样一种手段让孩子产生焦虑时,我觉得就是过犹不及了,也许反而会让小宝从此对“谢谢”这个词变得敏感而抗拒
 
    同样的,钥妈在带钥钥上亲子园的体验课时,老师也对钥钥语言发育有些缓慢的问题进行了长篇论述,并试着想要找出原因,让钥妈给阻止了,因为钥妈并不把这看做是问题。我和钥妈的观点一样样,也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
 
    并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米的语言发育虽然比较早,但是在我的周围,我见过很多小时候说话晚,可是一旦开始说话时就成串成串句子往外冒的例子,所以孩子说话比别人晚,真是无须太多担心。当然,除非你的孩子到了1岁半或2岁,连一个字都未能发出过,或是成天呆在自己的密封世界里,不愿与大人交流,那才需要带孩子好好上医院检查一下。反之,如果宝宝只是不开口说话,但他(她)对爸爸妈妈的语言有反应,能理解大人说出的话,又没有其他方面的异常表现,那就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就随孩子去吧,早晚,他(她)都会说出一长串句子,把你给雷倒的
 
    小宝妈让我写一写关于宝宝说话方面的内容,因为她觉得小宝不会说谢谢,在亲子园中已经严重受挫了。很理解小宝妈的心情,我认真地回想了一下,总觉得很有些惭愧。每次大家看到米的语言表现,除了夸米之外,总会连带着把我也给夸一夸,认为我的教导起了很大作用。真是惭愧,其实我真没做什么额外的训练,我所做的,和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每天都对着小米“废话连篇”,叨叨地象个祥林嫂。我也不是专家,讲不出那么多道理或是如何循序渐进的训练,只能回顾一下,我和小米说话的整个过程:
 
    ——热情交“谈”     
  说是交谈,其实最开始都是我自己一人在唱独角戏。从怀孕到小米出生,我总是对着她说个不停,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教小米认物时、给小米读书时,都是如此,总是小米指着认物图片或是书,我说给她听。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试探着在小米指物时,反问她,这是什么啊?如果小米不答,我停顿片刻,再告诉她答案,如果小米回答了,就大力夸奖。慢慢地小米认识的越来越多,会说的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给小米读书时,我都会问问她,比如“谁来啦,小熊在干嘛呀?小老鼠为什么哭啊?……”种种问题在刚开始时也没有指望着小米能回答出来,通常都是自问自答,慢慢地,米也回答了,再慢慢地,米能自己说出简单的故事情节了。
    生活中也会告诉小米,如“妈妈给你倒杯水,妈妈帮米米洗洗脸”等。小米于是也就有模有样地学了去,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小米对我说个不停:看到路上有车子开过,米就指着车对我说“妈妈,车车,嘟嘟答答”,我说“对了,是车子呢。车子开到哪里去啊?”,米说“爸爸家”,我再问“爸爸家在哪里啊?”,米又回答“北京!”——如此的对话基本上每天都要重复好几次。虽然都是一些废话,但是重复又重复,米就记得很牢了。又比如看到小鸟在飞,米就会说“妈妈,鸟鸟飞”,我赶紧说“对啊,好多好多鸟鸟啊,小鸟怎么叫呢?”“啾啾啾”(米刚开始学鸟叫时是“叽叽叽”,我也不纠正她,只是在给米读书时,遇到有小鸟,我就说鸟儿“啾啾啾”地叫着,不知不觉中,米自己就改过来了)“对了,小米叫得真好听。米米还会什么叫啊?小牛怎么叫呢?小羊怎么叫呢……”不厌其烦地长篇“废话”,就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了……就在这些废话中,米不仅学会了,而且会应用了。
    
    ——明知故“问”
  在和小米的对话中,常常会引导着小米把一个词变成一个句子,用的就是明知故问的方法。比如读书时,小猪在滑滑梯,我问小米“小猪在干嘛呢?”米说“爬爬”(书中的小猪正爬楼梯,准备滑下来)。我又问“那小猪怎么滑下来呢?”米说“呜——”,我于是很高兴地说“对了,小猪‘呜’地一声滑下来了,你看,小河马也‘呜’地一声滑下来了,还有谁在滑呢?”米说“小*鼠”(小老鼠三个字对于米来说,还比较困难,总是会自动省略其中的‘老’字)。我又问“那小老鼠怎么滑下来呢?”,米说“呜——”。我开始总结“对了,小猪、小河马、小老鼠在滑滑梯,小猪爬爬爬,然后‘呜’地一声滑下来了,小河马也‘呜’地一声滑下来了,小老鼠也‘呜’地一声滑下来了……”。有了这一番的提问,米对这整句话也有了很深地印象,某一天,米姨妈来看米,正好和米一起看这本书,米于是就告诉米姨妈,“猪猪,滑滑梯,爬爬,‘呜’——,小河马‘呜’——,小*鼠‘呜’——”孩子说话晚,不用太担心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提问,比如米喜欢看电脑桌面上设置的我们一家三口的照片,常常要我给她看“爸爸”。每次看时,我都不厌其烦地问她,这是谁啊,那是谁啊,还有谁啊。米回答了之后,再问她爸爸抱着谁啊?米回答“米米”,我就会把整个句子完整地说出来:“对了,爸爸抱着米米。”次数多了,小米也会自己说出来了,现在当然发展得更了不得,因为每次看爸爸的照片,我都要求她要坐在小沙发上看,告诉她“米米坐到沙发上看爸爸”,于是每次想看爸爸了,米就拖着我来到电脑边,然后自己自觉地爬到沙发上等着,边爬边说“米,爬爬,坐这里,看爸爸”。每次,我也都要重复一遍,替她把句子说得更完整一些“对了,米米爬到沙发上,坐好了看爸爸!”
    米爸,是不是幸福得冒泡了?

  

   ——善于倾“听”

    听小米说,这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现在小米正在说简单的句子期间,有的时候句子组合地不是很顺利,米会从头再说,说不好,就再从头说,一句话想要表达出来,往往得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每到这时候,我都是笑眯眯地看着她,虽然弯着腰有些累,但还是坚持着,然后听她自己调整句子,自己组合。比如这几天下班回到家里,我一开门,米就会奔过来,告诉我她在画画。有一次太兴奋了,想要说画画,又想要说写字,于是就一直在重复着“妈妈,妈妈,米,画……妈妈,妈妈,妈妈,米,米,米,画画、写字……妈妈,妈妈,妈妈……”,我一直听着,直到最后,她完整地告诉我“妈妈,米在画画,画1”。我赶紧回答“哇,米米真棒啊,画个1给妈妈看看好不好?”米于是说“好”,然后一指小茶几,说“去……”,拉着我就去画1了。

    想说的是,当宝宝在说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认真倾听,同时不要经常打断宝宝,或者使用“你是想说……”来抢宝宝的话头,尽量听她自己把话说完,直到真的说不下去了,我们再给予补充。要尽量理解孩子想表达什么,帮助孩子把正确的词句说出来,并鼓励孩子复述全部或部分内容。  

 

    基本上,我和小米就是围绕着日常生活,以及读书认物玩游戏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引导她从一个字到两个字,再到简单的句子。没有什么经验,就是不停地说、耐心地听。只是有几点,我觉得可能需要注意:

 

    1、 不要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
    宝宝学说话本来就是有早有晚,引导是关键,但要注意引导的方式,不要太
过于关注宝宝的说话能力,对宝宝说话的要求过高,就容易使宝宝说话时感到有压力,自然更难开口了。比如小宝在亲子园中遇到的情况,我个人就觉得老师的这种方式有点欠妥,有可能造成了反效果。我记得小米学“谢谢”这个词时,我们没有刻意地让米学说“谢谢”,只是在给米读《噼里啪啦》丛书之《车来了》一书时,因为小河马给老爷爷让位子,老爷爷对小河马说“谢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问米,老爷爷说什么啊?几次之后,米就知道回答说“谢谢”了。然后在生活中,我们告诉她,别人给你东西,或是帮助了你,你要记得说谢谢。同时也注意对米说谢谢,比如米帮我们扔了一次垃圾,比如米分了好吃的给我们吃,我们都对她说谢谢。而我们在给她吃的或是别的什么时,也是在给了她之后,等着她说谢谢,如果一时忘了,就提醒一下,而不是非得等米说了谢谢之后,才给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慢慢地,米在我们给她东西时,就知道要说“谢谢”,而且会在“谢谢”后面加上称呼了,比如谢谢妈妈,谢谢奶奶……

 

    2、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而是进行纵向比较

    这是明净JJ的一篇文章给的启发,我们多多少少都免不了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比较之后,就会很沮丧,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处处不如人啊……可是如果采取纵向的比较,和几个月前的宝贝表现比一比,你是否会觉得宝贝比起从前来进步很多了呢?会说的词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呢?从一个词到两个词,从会叫妈妈到会叫所有称呼,总是在不断地进步,那么即使她比别人掌握的词汇量少了,说话晚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比过之后,就会发现,真是无须太担心。

 

    3、别把宝宝交给电视
    这是前不久看到的一个专家的观点,据日
本小儿科学会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2岁以下的婴幼儿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发育,导致表达能力不良。虽然电视节目中的语言内容丰富,但却是没有任何交流的。这种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非常不利于宝宝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育。父母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势必减少同孩子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影响他们的语言发育。这是专家的观点,也是我觉得深有同感的一点,就引用专家的说法,不复罗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