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育儿小米分享这是我的所有权耐心尊重引导 |
分类: 米妈育儿经 |
2010年1月20日 小米2岁2个月11天。
算是海南游的一个相关篇吧,因为问题是在海南时发现的。
就象我在博文《 26个月的小米让我欢喜让我忧》里提到,小米忽然就变得“自私”,不爱分享了。“这是我的!不给小朋友玩”,也是突如其来的,就成为了小米频繁使用的一个句子。
尤其是在海南度假期间,小米最忙的一件事,就是对着自己手中的或是看上的东西宣布“这是我的,不给XX玩!”,说完还会嘟起嘴表示她很生气。而小朋友们一旦接近她的身边,小米就会立刻防备起来,时时提防着别人会来抢她的东西。着急时,还会出手打人、推人,甚至在梦里都会说梦话,宣称“这是我的!我要打垚垚妹妹!”,“我要打哥哥!”这梦中的哥哥甚至都不知道是从哪儿钻出来的……
(小米和DUDU对酒店的秋千起了争执,小米坚持认为这个秋千是她的)
“家长不能因此说孩子小气、没礼貌、自私等等。也最好不要强行迫使孩子分享。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自己并不重要,甚至没有邻居家的孩子重要”――这是我常看的一本书《婴幼儿养育手册》里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征的一段描述。
尽管早对此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真的遇到这种状况时,还是让我招架不住。去海南玩的日子里,在最初的两天,我忙着向大家解释,忙着阻止小米打人、推人,忙着要求小米分享,忙着训斥小米,这让我和她都感觉很不愉快,尤其是因为我的镇压和要求分享,让小米对被分享的人产生了敌意,这才开始动手推人、打人,这才会连在梦里都放不下心心念念的东西,甚至哭着说要回家,不要和小朋友玩了。
一直到了最后两天,我忽然醒悟过来,不能否定小米的感受,而应该是接受再进行引导。想想看,如果是换成我自己,如果有一个比我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我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我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开始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教孩子学会分享,请慢慢来。
(小米抢了小土的杯子,躲到了秋千上喝个痛快,还宣称这是她的杯子)
在我冷静之后,所采取的方式:
1、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如果对他(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让小米知道,我会尊重她的所有权,然后再疏导,讲道理,向她灌输“分享是快乐的”。比如确实是属于小米的东西,书或者杯子或者玩具,当小米又一次宣称“这是我的,不给小朋友看(玩)”时,我马上会予以肯定“这是小米的呢,只不过,我们可以先借给小朋友玩一下,然后就还给你,好不好?”强调了是小米的东西,又强调了是借,一会儿再还,小米想了想,就同意了,很爽快地把手里的东西给借出去了。有时小米不愿意分享,我也不勉强,只是会说一句“好吧,小米想要自己玩,那就自己玩吧”,然后再和想要分享的小朋友解释一下,小米太喜欢这个玩具了,可能要过一会儿再和你分享。果然,一般小米过一会儿,玩够了,就会很大方地把玩具让出来。
2、不要惩罚“小气包”。当孩子不肯分享时,如果我们惩罚他(她)或强迫孩子分享,只会让孩子对强迫他(她)分享的父母和伙伴产生怨恨,内心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会由此而认为分享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更加拒绝分享。在海南的头两天,我和小米基本就是在这样的对峙中过的,我自己心里不舒服,主要是在焦虑小米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怎么不招人喜欢了呢?于是总在忙着阻止和强迫,而小米的不愉快,我更能感受得到。在我换了方式后,忽然发现,我们这间的关系变得又轻松了,笑容也更多地回到了小米的脸上。其实方式很简单,在小米不愿分享,甚至想要动手打人、推人时,我不再忙着阻止,也不会再说“你不和别人分享,别人也不愿和你分享”这样威胁的话了,而是抱着她一起来到阳台,没有人的地方,告诉她,“妈妈想和你好好谈谈”。这样可以维护她的小面子,也不会产生妈妈是在批评她的感觉。只是谈谈话,一起探讨能不能分享的问题。告诉她,如果真的很想自己玩,不愿意分享也没关系,但是绝对不能打人,我们家没有打人的习惯。这种谈话的方式,小米显然很喜欢,等到下一次,她自己也发现自己因为不愿分享而想打人时,主动就会要求我“妈妈,我们去谈谈话吧”,说得郑重其事,我只好抱着她再次去谈话。而打人的现象开始减少了,想打人时会自己顿住,改成摸一摸。
3、鼓励孩子一点点小的进步。对孩子来说,分享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手里的东西拿走,即使他(她)只是把手里的玩具拿出来给人看一看,摸一摸,也是尝试分享的开端。每到这时,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把玩具分享出去而责备孩子,那样只会打击孩子分享的积极性。这在每天晚上小米的进步时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米的每一个愿意分享的过程,我们都很高兴地进行回顾,当然她的这些表现,在当时就是给予了热烈的表扬和鼓励的。比如小米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好吃的,比如小米今天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读书了等等。
4、多玩轮流的游戏。和孩子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如交换玩具,轮流拍球,(比起要孩子把好吃的给别人要容易接受得多),到最后玩具还是属于他(她)的,让孩子从中既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安全感的建立。尤其是在带小米去游乐场所或是在早教中心上课时,总会让小米体验到按顺序轮流玩,因为这里的所有设备和器材不属于任何人(我总是告诉小米,滑滑梯是Gymbo的,是Gymbo借给小朋友们玩的)。在轮流玩的过程中,小米开始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滑滑梯,而大家一起在蹦蹦床上跳更有乐趣。而交换,则是一个更容易让孩子们分享的办法。
现在的小米,有的时候仍然还是会对她在意的东西宣布“这是我的!”,有的时候仍然还是不愿意分享,可是我已经放平了心态,我知道她这样是正常的,我知道她这样是暂时的,我知道要让她真的学会完完全全的分享,还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也会很耐心地等待和引导,等着我的小米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
而进步,真的是很大很大:
在海南的第三天,小米手中只剩一点海苔了,垚垚妹妹想要吃,小米的第一个反应是避开,不给。在我提醒之后,她愿意和垚垚妹妹分享了,虽然喂给垚垚的只有一丁点,却还是换来了垚垚的一记香吻。
小米原来很不愿意让别的小朋友一起听我读书,总想独占这读书的亲子时光,可是在我数次强调“大家一起听故事,更有趣,书也仍然还是小米的”这种观念之后,昨天在早教中心,小米拿了一本书要我读,另一个小朋友也凑了过来听,小米居然没再吭一声,和小朋友相安无事地听完了这本书。我心窃喜,当然也及时地表扬了小米。
周末时小宝姐姐来家里玩,我们把小米已经拆下的餐椅又组装起来,让孩子们吃饭用。大概是有一段日子没有这么坐过餐椅了,尤其还可以自己爬上爬下,小米立刻对餐椅表现出了极大的乐趣,一直在餐椅上进行着爬高爬低的运动。小宝姐姐也想爬,小米却不愿意。我问她能不能和姐姐轮流玩呢?小米说不能。我只好对小宝解释说小米太喜欢这个餐椅了。小宝的妈妈也在一旁和小宝如此解释。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小米居然自己就下了餐椅,然后对小宝说“轮到你了”,很慷慨地拉着小宝去爬餐椅。让我忽然有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