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
小米1岁1个月30天。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米爱反抗了。不管我们说什么,她都笑嘻嘻地说“不”:
——“小米,吃饭吧”
——“不七(吃)!”
——“小米,跟爸爸再见,爸爸要挂电话了”
——“不见!”
——“小米,我们去读书了”
——“不去,不读!”(然而把她放到书堆面前,就开始拿起书要读了)
——“小米,狗狗怎么叫啊?”
——“不叫!”
——“小米,我们喝牛奶了好不好?”
——“不要!”(想一想,发现是要喝牛奶了,于是又改口说好)
——“小米,我们来洗脚吧”
——“不洗!”
——“小米,要睡觉喽!”
——“不觉!”
——“小米
……”
——“不……”
——“米米
……”
——“不……”
——“臭米
……”
——“不……”
——“坏蛋!
”
——“蛋蛋……”
……
“不”、“不”、“不”……我的生活中于是开始整日都被米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不”字所包围。原来那个问什么都回答“好”,以及让表演什么就表演什么的小可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老爱和我反着来的小恶魔。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又搬出了那些育儿书籍,又上网四处搜索,翻啊查啊,这才知道,米这是开始出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原来宝宝在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宝宝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宝宝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宝宝会一反常态地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们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第一反抗期”,也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在这个时期,宝宝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每当我们说“不”时,就越要较劲,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做。当我在08年11月底到12月初时,常常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去学开车,这样和米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等到我终于拿到了驾驶证,开始重新有空闲的时间和米一起嬉戏时,发现米的任性越来越严重。只要是她想拿的,就非得拿到手,如果不给,就扁起嘴哭,一“呜呜”眼泪就立刻从眼角滚落,甚至直接躺到地上去耍赖;如果我们不让她做什么事,也要生气,要么就趁我们不注意时立马窜出去做,一边窜一边还咯咯笑个不停……于是你就能看到小家伙把一盒卫生纸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打开低矮的书橱门,一本一本地把我的宝贝杂志全给扔出来,然后沾沾自喜;甚至看到我们打扫屋子时用的移动梯子,也非得爬上去,不管有多危险也是义无返顾……

刚遇上米的这些状况时,我有些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应对。当她想要做一些危险的事时,我就板起脸对她说“不能,不能”;当她想要一些东西而得不到就开始哭时,我只能尝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然后奇怪着米怎么会变得如此任性……
某一天,看了一篇文章,让我们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宝贝在“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她)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她)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她)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她)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们的同盟。而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当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她)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她)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开始学着把自己还原成76CM高的小米,用她的眼光来看这周围的一切,也学着体谅她的各种想法。
当她再次任性地为拿不到的东西而哭时,我没有再粗暴地对她,只是蹲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她,等着她扑到我的怀里,然后告诉她为什么不给她(也不知她能不能听得懂),再和她一起做她想做的其他被允许做的事,尽量地满足她合理的要求;
对于米在生活中的那些探索,只要是不涉及危险的,我都尽量让她做,就连米想爬移动梯子,我也帮着她一起爬,试过两三次之后,米已经学会了怎么爬到高高的第一层梯子上,而且学会了喊“一、二、一、二”为自己加油(当然,这个梯子平常绝对得收起来,没有我们的看管,她自己是绝对不能爬,也爬不上去的);
米喜欢到玄关的屏风里捡拾石头,然后扔在地上听响声,我就跟在她的后头,看她捡起来再扔下去,渐渐地,米就会比较自如地蹲下,站起了,也学会了说“蹲”和“站”(会走的的米,蹲下来后还无法很好地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常常都要借助外力,但最近借着扔石头、捡石头的机会,开始能控制自己的力道了);
米爱说“不”,我就多问几次,问几次后她会认真思考一下,到底是“不”还是“好”,真的不想做某件事时,她再说“不”,我就不再勉强。
这些是到目前为止我的尝试办法,试着尊重米的想法,按照她的方式来面对一切,只是,总觉得似乎还是不够,也还不是很有效。这个“不”字,ms还是很顽固地跟随着她,想让她改口说“好”,还是得很下一番力气,也需要更多的办法。在此,也希望大家帮忙想想办法啊!
附: 心理学家的分析(转载)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感谢亲子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